来源:《上海教育》 作者: 叶澜 已有0人评论 2018/11/29 13:40:47 加入收藏
1.卓然独立,是当代人应有的气质
“卓然独立”是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代,人有“卓然独立”的气质非常重要。
我曾经想过用“卓然超群”,之所以最后用“独立”一词代替“卓然超群”中的“超群”,是因为“超群”往往在竞争意义上提出,而“独立”则强调自我本位,强调自我的奋发图强。中国古代文人有这种“卓然独立”的气质。
我认为,要明晰一个词或概念的定义,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还要知道它不是什么。下面重点从“卓然独立不是什么”的角度来解读:
第一,“志向不狭窄”。 志向反映价值观,好似看不见摸不着,但眼光越短浅视野越窄就会越没出息。这里蕴含着教育价值问题,无论眼界还是人生观都要放宽。
卓越人生的起航绝不是以奖项的多少为标准,人生有多丰富、世界有多美好,都需要你用得奖之外的努力来体会和创造。因此“卓然独立”首先要做到志向不狭窄,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这非常重要。教育是要打开学生眼界,让他对人生、世界、宇宙产生积极兴趣,而不是被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冲昏头脑。
第二,“人格不依附”。 我觉得人格不依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仰视所谓的大人物。二是不俯视所谓的小人物。不仰视、不俯视的“平视”包含着相互欣赏。独立绝不是无视他人,而是一个人个性和才华的表现。
事实上只有这样独立的人、不依附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相互合作。只有大家都独立了,在一个群体里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合作,这个群体的力量才会是不得了的。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俯视、仰视都不可取。
第三,“思维不趋同”。如今,我们一直在讲培养创造性人才,我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养成是要有一些专门训练的,但我更看重的是人才的思维品质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无论哪个学科,文科或理科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思维不趋同表现在对问题回答上有创造性:不局限在已有的答案上,而是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思维不趋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兴趣、研究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发现的能力。
第四,“言行不虚浮”。 这是当代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是靠脚踏实地做事,而是靠包装获得所谓的“成功”。如果把这种商业炒作方式迁移到教育、学习、科研上来,就是用吹嘘代替实践,或用一个例子代表整体。在实现追求的过程中,不说大话空话,言行一致,求实奋进。这样的人格让人感动、让人难忘,才可能成为我们期望的未来的创新人才、卓越人才。
2.越而胜己,卓越人生需要认清自己
关于“越而胜己”,它强调的是对自我的超越。世界上最难超越的是自己。故而追求卓越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这一条非常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多智慧和经验,不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渐渐被人遗忘。总之,清醒地认识自我,不守旧,不迷失是超越自我的基础。
“越而胜己”从积极进取的意义去讲,需要认识到人生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具体讲“越而胜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自我日清晰”。高中是学生开始对自我的认识进入到相对理性系统思考的起始阶段,高中生他会想“我是谁”,会想“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能够成为怎样的人”。当孩子们开始拷问自己,这些问题就会在他的思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卓越人生的起航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
第二,“反思成习惯”。反思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人能够看清你所有的错,最后最明白自己的领悟、问题、发展及障碍的还是你自己。他人只是一面镜子,走不到你的心里。
要学会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在元认知的意义上,对自我作整体意义上的反思。反思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就容易胜己。不反思,就不明白问题在哪里,也不明白进步是如何取得的,更不清楚自己还可以怎样向前走。
第三,“人生会选择”。要成就自我、超越自我,需要每个阶段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目前我们在讨论为学生提供“课程超市”的一个目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基础上,懂得“为何选择”和“如何选择”。
二附中“课程超市”的一个重要教育价值是提供平台,让学生去学会选择。处于多元的当代社会,主流价值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倒是非主流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该怎么办呢?“堵”是堵不尽的,“导”未必有效,因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内在价值观,学会在纷繁喧闹中选择,则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会选择与上面提到的人格不依附、志向不狭隘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生其实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如果选择正确就是抓住了时机,更容易实现发展。在高中阶段对选择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清楚未来的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这是对选择能力是否形成的具体考验。
第四,“发展能自觉”。人有了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或者说人的生命达到自觉状态,就是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是,如今青少年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自觉性。“自觉发展”不是自由化,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是自己内心的选择。但在现实世界中,逾了“矩”去寻找“欲”就无法无天了。
这个“矩”是“天道”“人道”,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无任何矩,世界也不会有这样的完全的自由。我们以前讲“精英人才”,现在讲“创造型人才”或者“卓越人才”,这些概念是具有共性的,需要教育去关注、去研究。但是这些共性的概念,具体到一个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散发出完全不同的独特个性。自觉发展才可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之, “卓越教育”是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
我将“卓然独立,越而胜己”这八个字送给二附中的学生,也送给二附中的老师,并与大家共勉。“卓然独立,越而胜己”也是我的人生追求。“二附中人”要做卓越的老师、卓越的学生,最根本是要学做人。
做个有价值、有追求、有贡献、有尊严、有智慧和有精神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事业,也才能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
做教育就是教学生“成人”,这是核心目标。我想如果我们去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自己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