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世界先进教育已经换了新赛场,而我们还在旧的跑道上拼命

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 白滔滔 已有0人评论  2018/10/26 10:15:30  加入收藏


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失在智商、勤奋、能力上,而是失在我们的孩子过于“聪明”上,过于“现实”上,过于“利己”上。

在美国,Google和NASA合办了一所大学,叫做奇点大学。一年里,有100位来自40个国家的学生聚在一起。他们会根据具体的项目,组成不同的团队,然后,为110个国家解决当地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学习。

比如:他们有的以3D打印房子,降低住宅成本,来解决流浪者的居住困境;有的发明自动搜集手指上微量血液的穿戴式智能戒指,透过无线网络,把血液数值传到手机app,分析后再传回云端。

奇点大学的负责人艾斯摩塔说: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先把专业放一旁,重新学习科技跟项目的关系,倾听他人的想法。对奇点大学而言,未来的大学得打破传统体制,无需竞逐排名或名誉。”

未来评断一间大学好坏的,绝对是学生组成的多元与创新程度。

三、我们强调学科学习别人强调人的价值

从我们小时候到现在,老师都是分为数学老师、语文老师、英文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好像每个领域都是专门的人才。 

然后呢,我们还调侃那些语文成绩不好的人,“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实际上,我第一次听说“全科老师”的时候,也很困惑,一个(或几个)老师负责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课程,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倒退吗,这不是私塾的那种教学吗,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怎样的呢,老师还不得累死啊…… 

可是,我接触到的越多,发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是否采用“全科教学”的方式,而是我们怎样面对“学科”和“人的价值”。

所谓的全科教育,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很简单,老师会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孩子。比如,某个孩子语文成绩很差,但拥有数学的天分,那么,老师就会结合他数学学习,来引导他更好地学习文字的能力(不一定要用最高的要求);某个孩子对阅读有障碍,但动手能力强,是不是也可以给他更个性和具体的学习指导……

我们都知道,其实并不是每个人擅长做每项事情——所谓的那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要求孩子,最后只能得到几个优秀的孩子而已——但是,每个孩子最后都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他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要采用“帮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价值”的思路,而不是每个单科的老师,只盯着自己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根本不去了解和顾及孩子的现状。

法国的创新大学School 42的学习空间

在法国,有一所编程大学,叫做School 42。这所大学目前还没有被纳入正统教育体系,所以并没有授予正式学位。但是,每年仍旧吸引了7万至8万名学生申请。 

这所大学,不收学费。想进入这所大学,除了18岁到30岁的年龄限制之外,任何人都可提出申请,不需要任何证明文件。

几次的线上测试筛选,最优秀的3000名还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魔鬼测试,每天都要完成新的任务。最终,只有大约有900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School 42的创始人尼尔认为:各国高等教育都面临相同问题:高昂的学费与僵化筛选机制,让大学成了精英阶级的专利,不再是创造社会流动的公平管道。因此他与科学家尼可拉斯萨·迪拉克共同创立School 42,希望打破学术高墙,让高等教育重新普及化,并弥补业界人才需求的落差。”

在School 42里,没有课程,只有专项的任务。学生必须依序完成指定的任务,才能顺利晋级。最高到21级,大约3至5年的时间即可毕业,但学生可自行决定学习进度。 

学校里也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一切得靠自学和同学。有任何问题,就上网问Google大神;如果还找不到答案,就去问隔壁桌的同学。 

School 42培养软件工程师的做法,完全颠覆了传统强调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另一位创办人萨迪拉克说:“学生不应该浪费时间学习知识,而应该要训练批判性思考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重点不在于你懂得多少,而是你如何思考。”

四、我们不肯改变别人拥抱改变

我遇到很多在中国做各种各样的教育的人。他们跟我说,医疗和教育都是刚需的行业,有赚不完的钱。 

当然,他们很多并没有去致力改变现有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而是去顺应,或者说是加强现有教育的问题。他们会发展的很顺利、很快——比如,去做应试技巧提高成绩的培训班,做小升初名校攻略咨询,做奥数竞赛培训,做运动、艺术项目赛事演出,做十分钟学会钢琴、一个小时学会写作文的魔法学校……你会赚大钱、发大财,公司上市,名利双收。 

但是,这些行为,有多少是遵循教育的本质的,有多少是真正地在做教育的,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同时,我还遇到很多在中国做创新教育的人——可以说,都做的很艰难。 

政策不支持,家长不理解,孩子的适应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们往往做了五年、十年,还是很小的一个机构,也没有什么大众的名声。但是,他们就这么痛并快乐着,行进在追寻真正的教育、中国自己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道路之上。

中国台湾道禾的创新教育探索了22年。在学校里,有云门舞集,有优人神鼓;有剑道馆、、书店、画廊

我发现,其实,教育创新的力量,来自三个领域: 

第一个,是政府部门。如果你仔细研读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措施,是符合创新教育的思路的。我想,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各级校长,都很清楚地看到了教育必须改革的方向。他们也做出了很多很多教育的改革,很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推行了。 

第二个,是外围力量。这里面,包括教育的媒体、机构。比如,我知道的,北京有很多的公立中小学学校里,已经实施了很多绝对不差于世界水平的教育创新,比如走班制、选修课、项目学习等等。也有很多教育研究的机构,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做了很多深入专业的研究。

还有众多的创新教育的实践机构,如道禾在中国文化上的创举,一土、探月学院的国际化创新;营地教育的启行、坚果派;企业办学校的阿里、万科、华为;线上教育的众多平台…… 

第三个,是老师和家长。很多真正有志于教育行业的老师,以及见识过真正好的教育的家长,也形成了一股合力,在倒逼我们的教育,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变化。

但是,三者结合的力量,也还很小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这些机构、老师和孩子,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渠道。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孩子,上了巴学园、培德的幼儿园,但是到了小学就要去公立的小学了;初中你可能进入到了创新学习的学校,但是,你总是要面临着高考;到了大学,又有几所学校,能够给你提供真正能力的学习呢……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状。

所以,我经常说,我支持所有在中国做创新教育的机构和个人。无论是公立学校、国际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培训机构,兴趣班,还是营地机构;无论是科班出身的研究员、教授,还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无论是中国文化为核心,还是国际体系为根本……在中国都应该被得到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哪怕,他们会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因为这些,都是希望的所在,他们都走在正确的路上。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是亚洲的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思路(根据刊登在《天下》杂志的报道)吧。

新加坡的教育已经是全球领先的了,但是,他们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背景:曾经新加坡的学校是以说教、死背学习和学术表现优越闻名。学生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与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中皆排名第一。目前,新加坡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革命,重点不只是教出聪明的学生,还要教导学生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做法:

1. 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取消了中学排名,停止公布最高得分者的姓名,扩大了一流中学的入学考察标准。 

2. 考试题目变得更具开放性,鼓励学生强化批判思考和科目知识,教师评估则会同时考虑学生的学术表现和社会发展。 

3. 教学方式也在改变,每位教师每年都会获得100小时的训练,学习新的教学法。 

4. 培养真实的能力,到了2023年,取消传统考试,每间学校都会有“应用学习”课程,着重于在真实世界环境中练习。 

5. 寻求家长支持,教育部与家长团体及网络知名人物合作举行座谈会,寻求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支持。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些理想化的措施,也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阻力。但是,我们看到了各方都在努力,还制定了时间表,这些,都是希望。 

我们也知道,中国不同于新加坡,也不同于日本、美国。

中国是一个巨无霸,它启动任何的事情都会很费力,很慢;但是,一旦运行在某个轨道上之后,要想改变方向,也同样是很费力,很慢。

但是,我们可以慢,必须要先入场。我们的教育,必须离开旧有的跑道,迈入世界公认的教育新赛场上去—— 

否则的话,我们在自己陈旧的、封闭的跑道上,跑得越快,距离真正的教育,也就愈加遥远。

三川玲,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家庭教育第一媒体童书妈妈创始人。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