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教学卓越的德性之维:基于“共在”的关系透视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张金运 张立昌 已有0人评论  2018/5/17 16:14:37  加入收藏

●注重预设:教学方式的“控制取向”

教学平庸在过程上的表现是教学方式上的“控制取向”,使教学方式丧失了“共在”立场。尽管课堂上需要一定的控制手段来维系秩序,但控制一旦成为某种取向就会异化教学的本质。“控制取向”的教学行为实际假定教学有一套确定的标准或模型,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尽管儿童在场,但是教学的目的、过程与方法都是按照成人的标准设计的,并没有在教学中形成“儿童的立场”。一旦儿童的“声音”与教学设计相违背,就通过控制将其“扼杀”,以便让学生的思维调整到与教师一致。在G市某小学一次公开课的“表演”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学行为,预先安排好了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模拟”回答,而对平时调皮孩子的跃跃欲试“视而不见”。尽管这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流畅,但是通过选择的方法阻碍了学生“声音”的真实表达。这种选择性“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因没有得到教师的许可而变得“沉默”,进而可能让这部分学生因不符合预设的标准成为教学的边缘人。

“控制取向”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能够按照预设的过程顺利完成,却走向对生命本性的压制,远离教化的可能。“我们的教育中是不容许儿童的声音存在的, 也是听不到儿童的声音的。然而, 这种教育恰恰是缺乏理性精神的教育, 缺乏对儿童理性的尊重, 也缺乏对理性公开运用的信心, 忽略了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当教师将“控制中心”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时,教学就可能造就人的“物性”和“奴性”,而不可能培养具有精神自由与无限可能的人。这种控制通过组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使教学越来越无法调动人的意向性。“技术化和组织性的自我素质要求使我的生活变得十分单调,我的感觉变得异常迟钝,它们经常处于休眠期。”因此,教学控制得越“严格”,教学过程看似整齐划一就越可能远离人之卓越的内在要求。

作为教学卓越对立面的教学平庸,是教学生活丧失了对“共在”的承诺后出现的消极后果。教学平庸因为无法引导人对可能生活的向往,而成为一种不道德的教学。这种教学生活除了实现和满足个人短时的需要外,再也没有其他目标可言。至此,教学平庸因放逐了人类对德性理想的守护,成了一种无意义的教学生活。教学平庸的产生不仅仅影响到当下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人们对教育品质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三、回归“共在”:教学卓越实现德性生活的可能路径

教学卓越是以“共在”为旨趣的教学生活,这是教学作为人类德性实践的内在要求。教学卓越不仅仅局限在师生完成规定性的知识教学目标,更重要是以不断完善的德性精神来引领时代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这种德性引领实际就是精神的卓越,它是教育教学实践对人类“共在”的担当。因此,教学卓越的实现需要植根于“共在”的精神之中,唯此才可能避免“丧失灵魂的卓越”。以下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行为三方面入手分析走出教学平庸、实现德性生活的可能路径。

●提升教学理解的伦理性:实现教学卓越的观念前提

教学卓越的实现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澄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教学理解的层次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通过理解教学过程中人的要素和内容要素来实现。教学作为实践过程,离不开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既包含人与人的关系,也包含人与知识的关系。“由此可见,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 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

首先,需要培养教师的责任伦理意识,让教师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道德使命,这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在”的前提。教师的教学理解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之中,这种责任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责任。教学之所以具有教育性在于其不仅仅需要进行知识传授,其根本要义在于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教师的责任自觉,这样才可能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良心的事业。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伦理意识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承认与关切,能够自觉把学生的一生成长看作教学的根本指向,而不是仅仅以满足外在目标为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责任意识比专业技能、技巧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全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具备责任伦理意识,教师才能够自觉关切学生一生的发展,才不会因现实的、短期的某种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才可能突破目标碎片化、过程控制化的困境,逐渐关照学生生命质量和未来发展。

其次是唤起教师对知识伦理性的认识,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共在”。“知识的伦理性是知识价值观的灵魂,是文以载道和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知识中所包含的价值意涵与道德规范,挖掘其积极要素并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社会人文知识具有伦理性,科学知识的构建中也包含有伦理性,如科学家作为知识分子对世界负责的精神。长期以来,知识教学注重了科学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伦理性的挖掘,使教学阻断了德性的开启。通过唤起教师对知识伦理性的认识,才可能使教学与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德性实践,成为一种师生“共在”的生活。

●培育共同体的教研组织:实现教学卓越的组织保障

教学卓越不仅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同时依赖于基层教研组织的力量。培育共同体的教研组织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共在”立场。这里的“共在”实际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关系理性”,是对现代社会主体性过度泛滥的消解。通过彰显教研中的“关系理性”,教师的教学才可能不断从“他者立场”吸取经验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培育共同体教研组织需要对学校教研的组织文化与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在组织文化上,培育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组织愿景和规划。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主要是教师对其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的心理认知和理解,它是建构教师角色的前提。对于变革时代的我国教育而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立足于我国自身传统和新时代的历史责任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勇气与创造。只有具有了这种认同感,教师才可能把教学作为教书育人专业实践进行严肃的审视,教师之间才可能在发挥教育整体功能过程进行专业意义上的交流、互动,否则就可能只是在一己之利基础之上的“自说自话”。在组织文化的愿景上,通过协商与对话的原则确立学校、教研组未来的发展图景,不断引领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与组织的发展融为一体。同时,学校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说课的形式,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使教师之间能够将专业对话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

在组织形式上,拓展实体与虚拟的教研社区,不断突破专业对话的时空壁垒。一方面,加强原有实体形式的教研社区,让教研活动落实在教学日常生活中。既有的教研组需要聚焦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展开对话,避免形式化过程过于宽泛而无法落实的困境。另一方面,开拓虚拟教研社区,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分享。“虚拟教研社区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为目的,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教师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实现经验交流、知识管理、资源共享和网络互动的虚拟教研共同体。”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虚拟教研社区通过论坛、QQ、微信、BBS、Wiki、Podcasting、播客、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不断通过互联网分享教学经验与困惑。由于互联网的实时性、互动性与便捷性,教师可以记录并反思自身的教学故事,并适时与其他教师进行在线互动。虚拟教研社区还可以由版主、群主发布特定的教学改革主题与教学难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不断深化对教学过程中具体真实问题的认识。因此,对教研组织的优化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实现“共在”的学习与研究,为教学卓越的实现提供值得信赖的组织保障,使教师将教学看作是一项需要共同完成的事业。

●倡导生成性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卓越的行为取向

生成性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卓越的存在论基础之上的过程论逻辑。教学卓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一套完全预设的教学程序,而是根据师生主体、课程知识、教学情境之间的互动而不断生成的教学行为。这套行为背后以“生成性思维”为核心。“生成性思维主要不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是事物的过程和关系 ;不是研究事物的共性, 而是事物的具体性。”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展开不再是被某个特定的知识目标所决定,而是强调“因时而变”“因时而生”。这样,生成性教学消解了教学的目标控制,让师生“共在”的生活具有了自在价值。

倡导生成性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为学生表现性目标的展现留有足够空间。在活动设计上,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够有充分展示自我理解的机会,为其形成积极自我观念奠定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使师生、生生对话过程成为不断诞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在教学对话中,一方面依据文本的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对话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关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经验,不断从经验世界中提取有价值的对话主题,这样才能使对话回应日常生活的需要。最后,在教学评价的环节中,选用个性化的主体性评价策略,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承认与反思的机会,随时关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及出现的教育契机。这种主体性评价策略以质性评价为主,通过建立个体成长档案袋或者成长日记,让学生自己成为评价主体,家长、教师甚至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通过作品的搜集与展现感受学生成长的印迹,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信心和成长的勇气,同时反思自己在“共在”生活的表现,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生成性教学承认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学生超越自己提供了可能。

面向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教学卓越的提出是对教学生活的积极筹划,更是对人之卓越的肯定。教学卓越作为一种“共在”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们思考教学生活的伦理向度。这一向度是从完善人之德性的立场出发,试图消解教学平庸带来的种种“恶”。教学卓越作为德性实践,不仅可以让教师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德性的维度上培养学生面向人类共同生活的核心素养。

(作者,张金运,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张立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