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丽云: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张瑶 已有0人评论  2018/4/11 14:38:01  加入收藏

4.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才是阅读力和写作力之间的桥梁

太多孩子一听说写作文,心里就发怵,不想写。

其实‘不想写’只是孩子的表层情绪,而第二层真正的情绪是,‘我不会写’。

陈丽云解释,孩子不会承认自己不会写,所以他就只能说不想。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写?是因为方法不对”。因为孩子们的脑海里没有可输出的句型,心里有想法但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心里的想法和实际表达出来的已经不同了。

但是,如果孩子发现,你教了他一个方法,他就能用简单的方式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那他就会很有成就感。 

换句话说,从阅读到写作,你得给孩子设置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一步步爬上去,从而产出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凭空让孩子写出来。这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容易缺失的那座桥梁。 

孩子看到彩霞很美,想写下来,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写。那么,老师在上课时,看到课文里有对彩霞的描写,就要告诉孩子这是怎么写的。“所以,孩子要读懂,才可以写好,知识才能转换成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所以,陈丽云又再次跟外滩君强调,语文课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我常说,老师带着孩子把课文读完了,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我们还得教孩子写作策略。也就是在课堂中进行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教学,关注文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这样,孩子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就可以掌握写作技巧。

这种教学策略似乎和很多老师在采用的“读写结合”有些相似。然而陈丽云解释,这两者并不一样。

我们常说的读写结合,仍旧是阅读本位——以阅读为主,写作为辅,重在文本的读懂、理解上。“读写结合”下,老师上课的重点是常常提问孩子是否读懂了内容,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和语文领域无关的内容,还以为“该教的都教了”,结果孩子的语文基本能力没有提升,老师们也一头雾水。 

但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是老师在上课时,要时刻要考虑,教材文章里哪一点对学生的写作最有帮助。阅读教学明确指向写作目标,关注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从而能真正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

若以阅读为经,写作为纬,有意识地打造读写课堂,搭好从阅读力到写作力的桥梁,孩子怎么不会写呢? 

5.写作力,是判断孩子语文核心素养最佳指标

外滩君在采访过多位外国读写教育教授,他们都普遍反映,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辞藻华丽,但结构混乱,观点也不清晰不具体。而写作力往往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指标,从一个人的写作力就可以判断他的阅读力。 

“对我来说,所有的语文教学最后输出都在写作。”陈丽云提到。写作力包含三个部分:审题立意、结构组织和遣词造句。 

陈丽云在两岸三地讲学时发现,华人普遍做的最好的就是遣词造句,因为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造句,而最弱的一项就是组织结构。 

一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反映的是一个人逻辑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如果老师在讲一篇课文时,总是给孩子灌输情感,而不分析文章是怎么写的,那学生在写作时很容易陷入“情感虚无”的状态。 

如在台湾康轩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安平古堡参观记》。这篇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次的教学参观,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古迹,也认识了安平古堡的历史,收获真是丰富。”

通过这一句总结的话,我们就知道前文一定会写到古迹和历史的部分。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把这一点教出来,那学生以后就知道写游记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总(原因)-分(景点)-总(感受)”。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这样的逻辑思考习惯,那当孩子写类似游记的文章,他的结尾会怎么写呢?那可能是,“今天的参观很有意义,我非常开心”。 

除了“组织结构混乱”是中国孩子写作中的一大通病,“立意”也是一个大问题。如何才能形成独特的立意,从而写出出彩的文章呢?陈丽云说,“孩子得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现状是,华人世界不是很重视思考类的教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别人眼里成就自己”。别人说好,我们就觉得好,但我们很少问自己,你反对吗?你赞成吗?你喜欢吗? 

这恰恰是国外从小学就开始重视的批判思考力,所以陈丽云特别在写作力三个层次上,再加进了第四个层级概念:批判思考。 

我们的孩子,到了二三十岁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陈丽云认为,这跟我们从小给到孩子的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就拿作业来说,我们就与国外孩子有着天壤之别。国外孩子的作业很少会考选择题,从小学开始就写报告,可反观华人世界里,我们最喜欢考的就是选择题,而选择题,它是考不到思考的。 

回过头再来说,为何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高体现,是因为在写作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思考力。 

反复通读陈丽云的两本著作《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教学马上好》,深刻认识到,这些教学道理虽然说起来简单,可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咋听咋看,似乎觉得并无太多新鲜之处,可是真想要达到陈丽云老师给孩子上课这纯火炉青的程度,落实语文课的“语用”能力,让孩子们的阅读力有效转化为写作力,实在是难上加难。 

最后,摘取陈老师《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陈丽云老师的读书教育观:

从阅读到写作的历程,必须经过“记忆—理解—响应”,从“读过—读懂、读通—读透”,才能转化成自己的写作力。这也是为什么要训练写作力,必先有阅读力的主因。要有良好的写作力,必得先“读好书”。“读好书”有两大关键:读好的书,把书读好。 

毕竟世上不存在没有思考的写作,只存在没有写下来的思考。然而思考、感悟若没有记录下来,就会稍纵即逝,甚是可惜!所以,阅读积累后,就要大量书写。只有写,才会写;只有会写,才能写好!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