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厅长、校长、老师和孩子们眼中的2035年教育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赖配根 任国平 钱丽欣 已有0人评论  2018/4/12 14:37:55  加入收藏

导读今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相关文件即将研制出台,"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愈加引人关注。每所学校、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现代化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2035年,我们的教育应该呈现怎样的态势和样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唯唯诺诺的人,而是敢说、敢想、敢做、能自主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教育现代化,除了建立健全宏观的教育政策体系,更关键的是激发学校活力、创新育人模式……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课题。中华之崛起,必须经由现代化;民族之复兴,必须实现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乃社会现代化之基石。党的十九大发出伟大号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今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相关文件拟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文件的出台,将有力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到底如何“化”?

1.现代化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政治课,比如学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教师为我们布置模拟人大代表的任务,调研身边的问题、撰写议案、在课堂上发表演说;历史学科在学习中国古代农业时,教师让小组合作设计农业博物馆并在课堂上当讲解员……”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学生赵怡霖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认为这超越了“苍白的课本,尤其改变了文科‘死背就好’的观念”,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培养的能力也更加多元”。

不约而同,该校的另一名学生——高三的单逸聪也高度认可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我们能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学校也提供了更多课外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其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学阶段,更对今后大学学习甚至走向社会后的专业、职业方向选择有帮助。”

有研究表明:与3年前相比,学生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是具有指标意义的。历经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开始收获厚实的成果。两名学生的感受,在中小学生中很有代表性。

学生有了这样的学校教育生活“体感”,面向2035年乃至更长远的教育现代化,就有了良好的基点。

因为,所谓的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开门见山道。什么是现代性?从个体来讲,最重要的是自主和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唯唯诺诺的人,而是“敢说、敢想、敢做,能自主发展的人才”。

“现代化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邓云锋也认为,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体现在培养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条件使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培养出现代化的人,培养出具有现代核心素养的学生。教育条件与环境的现代化,要与人的现代化统筹考虑。

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看来,“后工业化时代,无论是人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特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就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深有同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为此,需要“科学把握教育过程中的‘人’这个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充分挖掘学生成长成才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身心协调发展”。

这只是教育现代性的一方面。

邓云锋提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中最基础、最本质的要素。只有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使现代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不可逆的进程。”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现代化,一是要把社会发展作为目标,二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基础,三是要把民族发展作为动力。

是的,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密不可分。李希贵强调:“如果教育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教育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也认为:“我们培养的未来年轻人,现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一定要很好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定位。现代化的学校教育要自觉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方向、大潮流中。”否则,他们就不能真正把握像“一带一路”倡议等大方向大思路的精神要义,更不用说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还指出:“2035教育现代化,应该跟我们国家要推进建设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讨论。”有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需要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劳动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证”,倪闽景说。

这样的教育现代化,自然要注重内涵发展,注重激发每个学生。要“以德育为统领,智育、体育、美育协同推进,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既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叶仁荪认为。

更关键的是,要体现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传统教育的时代创新过程,是开放的全球化进程。”邓云锋说,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注重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体现渐进性,体现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整体发展。要体现多样化,客观认识区域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者和学生的特殊性,教育条件和环境的地域特色,区别对待教育现代化指标和标准。

突出价值观,注重中国精神基因的培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标记。“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就是要培养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曾天山说,“我们的教育投入、办学条件,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2.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将被照亮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到底应有何种指标维度?换言之,再经过17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应该呈现怎样的态势和样貌?

李希贵认为,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所谓“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提高入学率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实现起点公平,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但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保障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平等的学习权利的尊重和每一次具体学习机会的平等提供,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要进一步实现结果公平,既取决于全社会的公平状况,或者说取决于社会对就业者性别和持有文凭的歧视消除程度,也取决于每一个个体是否在自己原有素质基础上真正获得了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所谓“有质量”,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实质上是指教育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效益之间协调问题;在微观层面,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