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丽云: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张瑶 已有0人评论  2018/4/11 14:38:01  加入收藏

2.从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到阅读学习(Reading to Learn) 

陈丽云告诉我们,除了我们广为人知的PISA测试关注阅读素养,国际上还有一个测试,叫PIRLS(Progressing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计划),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主持,研究在不同国家教育政策、教学方法下,四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PIRLS中,阅读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内容:

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

2、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构建出意义;

3、能够从阅读中学习;

4、参与学校及生活阅读社区的活动;

5、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在这项调查中,香港四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一直名列前茅。陈丽云介绍,香港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将课外阅读课内化,直接从课堂教学中导入阅读策略,协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 

香港的教材以阅读理解为主,整个单元都在教孩子读懂文章的写法。比如,一个单元教孩子读懂说明文的写法,另一个单元教孩子摘要策略、预测策略等。孩子有了方法以后,逐渐学会迁移,做形式多样的阅读报告:如戏剧、广播、辩论赛。 

这些训练都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也就是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陈丽云说,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国外,国外孩子很小的时候,学校老师就会教他们阅读的方法,然后让他们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科目,比如如何通过摘要了解全文,如何读懂题干。

课堂上的陈丽云老师

很多孩子数学或科学不好,也有可能是他阅读理解有问题,他读不懂提干解释。

孩子不了解题目想「说」什么?到底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他当然无法作答。 

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也许只是记忆背诵,或学习到零碎片段的知识,却没有掌握方法并且建置起能力。当他们遇到比较艰深或是没读过、没学习过的问题,就无法理解更无法学习迁移。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这就说明他们还没有掌握“阅读学习”(Reading to learn)的能力。 

所以陈丽云老师主张,在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语文课上应以“学习阅读”为重点。

何为学习阅读 ? 

就是重点学习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识字、问题概念、摘要、结构等策略之后,孩子拥有了阅读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进入“阅读学习”阶段。此时,阅读已经成为“工具性”技能,透过阅读学习各科目的知识,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带得走的能力。 

3.先读懂再读多,阅读有三个层级

前面我们提到了PIRLS对“阅读素养”的定义,再来看看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如何界定阅读素养:在于了解学生们是否具备了解、运用、反思文章内容,达到实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挥潜能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所以说,回到我们的课堂与家里,教学与陪伴孩子时,重点应该放在孩子读到什么?(内容、形式)、读懂什么?(主旨)、读出什么?(写作风格)。也就是说,阅读应该有策略与方法,而非重在生字、语词逐字逐句讲解。 

这个观点与陈丽云一直以来推广倡导的“语用”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不谋而合。关于读到什么,读懂什么,读出什么,陈丽云还有另一套说法,就是阅读有三个层次:重点阅读、精细阅读、创意阅读。 

重点阅读,属于基本层级,吃桑叶吐桑叶,就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学到了内容;精细阅读呢,是读出了文章的写法;最难的是创意阅读,要吃着桑叶却吐出彩霞,不仅知道如何写,还能写得妙。 

而创意阅读最难教,但这又恰好是一个孩子最需具备的能力。所以,一节语文课里,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教出策略与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 

在陈丽云看来,孩子应该先 “读懂”,再“读多”。这样学习才能迁移,才能激发出孩子的自学力,真正的读写能力才会被构建起来。

书永远读不完,读再多也是填鸭式死背和生拼硬凑。我们谈起阅读教学时,总是朝读大量课外读物这个方向来思考,家长也热衷于寻找各种书单。书单满天飞,然而读再多,没有遵循方法读懂,依然是一场虚幻,阅读力是空的,更别谈孩子的写作力了。 

所以,读“懂”文章是怎么写的?想表达什么,自然可以运用这方式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