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优秀校长的表达力是如何修炼的?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严华银 已有0人评论  2017/12/19 16:08:40  加入收藏

但不管是表达的诗性还是理性,都是有所本、有所据,从实情、究真理,不是花言巧语、言过其实、耸人听闻,而是让人始终感受到美的表达之中的教育大道之“正”。这就很好地回避了华而不实、言过其实的非常态表达。

教育家型校长的表达应该凝练而不失澄明。表达是要别人接受的,校长的表达是要教师和学生接受的。接受的关键是记住、理解并逐渐认同。这就要求,其丰富的思想结晶为简明扼要的语言,短小精悍,却又明白晓畅。

江苏张家港的一所百年历史的小学校,主体建筑正对校门的墙壁不很显眼的一角,镶嵌着一块方方正正的古砖,上面镌刻着三个楷体阳文大字:端、勤、毅,其与青砖同色,虽不醒目,却让人思之味之,记忆深刻。仔细揣摩这三个字,一字一顿,字字义丰,却又不艰深晦涩,稍作思考就能逐渐味出其微言大义,即便是小学生也能知晓得七不离八。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其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其言也简;“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为一件大事而去”,其义也明。吃得“菜根”之苦,方可为成大事之人。“菜根”之喻,朴素,生活化,却又形象、生动,令人会心得意,永志不忘。

现实中不少学校的文化表达主要是校长的表达,唯恐不古奥深邃,唯恐不独树一帜,唯恐不高屋建瓴,因而引经据典,因而华词丽句,大有古人吟诗写词之“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气概。最为常见的是,很多学校的校训或者价值观的表述,都需要在本就“冗长繁杂”句子之外,另加更为“长篇大论”、条分缕析的“注解”,读其文尚且不易,不知有多少学生有耐心把注解读完;即便读完,又有多少学生会一下就记住。

这一类机械至极的形式主义表达如今已经蔚然成风,而且大有逐渐蔓延之势。殊不知,以形式雕琢之美淹损文化表达之真义真谛,这是典型的“买椟还珠”之翻版。言虽简而义明晓,语虽凝而旨清晰,不以文害义,不以形伤神,这是表达的要义。

3.如何修炼校长的表达艺术

教育,顾名思义首先是从“教”开始的,离开了言说表达的“外显”,教育有时就几乎无以顺利实现和达成。这其中,校长的言说号令,校长的以文论理,校长寄寓了教育理想和理念的文化表达,都是至为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手段。那么,校长的教育表达、这样一种重要的表达艺术,何以修炼才能获得呢?

教育思想的厚重是核心。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是生命个体情感和思想的外显。所以,优秀的表达一定是源自优秀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优秀校长的优秀,其基本的前提是思想的优秀。表达问题,其根本在于思想,在于教育思想的根深叶茂、博大精深。

青海21中于大伟校长十余年孜孜于“虚拟社会化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与专家诚恳谦虚地交流对话,向学校教师不遗余力地游说传布,得专家首肯,获教师认同,终于成就了21中独树一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当今如日中天的应试背景下,居然如“星星点灯”长盛而不衰。

究其理,就在于于大伟校长之交流、之游说,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秉持的教育理念、思想和理想、教育价值观,传承了从中国孔子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杜威、陶行知等历代教育先贤的教育哲学,旨在借助生活、虚拟社会,通过教师引领下的学生的主体体验,逐渐由“家庭人”顺利地、循序渐进地转化而为“社会人”。因而这样的课程理念、设计和实施科学,切合教育本质和“初心”,坚守了“求真、向善、审美”的教育之正。于是,即使在如今大行其道的应试雾霾里,仍然以其科学和卓越的伟力巍然屹立而无以撼动。

教育人格的完善是关键。校长的言说之正,还应该契合自身的行为之正。知与行、说与做,照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人的外与内,一个校长的神与形,是“合一”的,“统一”的。

但现实教育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言说与教育践行、教育行为与生活行为高度一致或完全一体的究竟有多少?现实中基础教育问题重重,与一些教育当事者、教育当局者的知行两分、口是心非有着因果关系。从表象看,局中人各有其难,为着单位、部门、学校的各种利益,为着学生和家长的当前利益,似乎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但从本质和长远看,则是为己为私,而尽误民族未来。

有教师和校长坦言,自身数十年的教学和教育经历,一直信守面对学生言说“我”自己相信的话,要求他们做“我”自己已经或即将做到的事。在与所教近十届学生后来的交往交流中,其最深的体会是,学生们所尊崇的一定是那些“知行合一”的教师。

教育实践的驾驭是基础。作为办学核心主体的校长,其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办学实践、教育教学生活。优秀的表达一定是源自表达者优秀的教育实践。尽管知识、经验、理论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已经信手可得,尽管借助云计算、翻转课堂也可以重组知识,生成新的理论,但是就具体的教育而言,实践出真知仍然应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

就因为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实践尤其是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实践不断出现和遭遇新的困难与问题,一方面某些旧有的理论已经很难解释当下的教育现实,另一方面新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探索困境中也催生了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

一个经过教育实践的艰难困苦历练的校长,才有最为真切、深切的教育感悟和教育思绪,才可能有最接地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言说。更为重要的是,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真正堪称“教育家”的,直到今天思想和理论还能百读而不厌的,一定是那些在教育实践领域作出重要探索和重大成就的实践家。

孔子、孟子如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如此,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莫不如此。于是我们可以说,没有能力驾驭教育实践,没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要具有优秀的教育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时做得到,也很难有生命力。

表达艺术的学习是路径。学校的文化表达、校长的教育言说,更多地表现为明理以服人、抒情以感人。口头的言说需要“感染”,形成鼓动人心的力量;书面的阐述需要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产生震撼魂魄的效果;学校理念的昭示需要精粹凝练,“增一字则嫌长,减一字则嫌短”,才能发挥引领号令的作用。所以,同样是弹琴,伯牙就可以使“六马仰秣,游鱼出听”(《荀子·劝学》)。

那么,古人推崇、决定“言”之“行而久远”的“文”又从何而来呢?除了一般的语文素养、语言素养的修炼外,下列几个方面不可不格外重视。

一是提升修辞力。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排比再加上“层递”,逸兴遄飞。

二是增强逻辑性。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几乎片刻离不开“说理”。说理,是要让人心悦诚服,这就需要符合理性和事理的阐释、分析、判断和推理,而不是强词夺理、蛮不讲理的“大言”说教、唬人;说理,是要让受教者既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施教者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需要有章法,有顺序,有张弛,有缓急。不少学校问题成堆、教师心气不顺、工作执行不力、质量难以保障,很多都是因为学校成员对于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缺乏认同,而这种格局之造成,与校长的交流能力缺乏,尤其是有深度、有层次富于科学和理性的表达缺失是极有关系的。

三是充实文化味儿。表达与“文化”密不可分。因为任何文化都必须借助语言呈现,而富于厚重文化内蕴的表达则可以丰盈思想的张力。南京师大附中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正因其“菜根”这一富于中华农耕文化特点的朴素而含蓄的比喻,才让我们感受到其教育意义的丰富和开放。如今,领袖人物论及国计民生,甚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交流,恰当的诗文经典的引据,几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备。其间的内涵、深意、韵味、想象空间和弦外之音,非同小可。

表达,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而言,是传布思想、抒写情感、发号施令、推进执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利器”,甚至是“思想的翅膀”。但表达不过是一种言说,或口头,或书面,假如仅止于言说,仅止于言说的“思想”,仅止于言说的“情感”,仅止于言说的“号令”,就永远成不了真正有生命、可以飞翔而且久远飞翔的翅膀。其言说的背后,言说的基础,言说的内核,还是灵动的“思维”、坚实的“创造”以及言说者的精神风范和文化品格。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