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芬兰吧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0/16 10:59:04 加入收藏
四、没有标准化测试,但强调多样化的评估手段
由于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取消了针对学校和教材的外部督导制度,高中毕业考成为唯一的全国统一标准化测试。但这并不是说芬兰中小学没有考核。通常采用叙述性语言描述,具体阐述学生的个体情况,可以是——
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教师给出反馈;
让学生用presentation呈现学习成果;
交学习报告;
同伴反馈;
家长反馈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新版《芬兰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对评价学生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要提升学生的自评、互评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要对自己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有所把控;也要学会观察、反思他人的学习行为,给出反馈意见,培养学生同伴互评的能力。另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他们还被邀请参加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例如对学习环境提建设性的意见、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参加校级课程的开发。
第二,把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教师给学生的反馈意见,不仅要指出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成就;还要让学生懂得失败和犯错也是学习体验过程的一部分。
第三,评价方式要更加多样化。由于芬兰教育发生的场所,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还可以是厨房、手工房、木工房、车间房、VR环境下的学习,以及森林、博物馆、社区等,如此多样化的学习场所,要求评价方式必须更加灵活、多样,如学生的团队领导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说到底,从教师评估,到学生的自评、同伴互评,其实是把学习自主权慢慢移交到学生自己手上。一方面,在自评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有利于人与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者;另一方面,在互评的过程,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团队协作中成为优秀的team player。
五、没有死胡同的“双轨”教育体制
为了培养终身学习者,以及让学生灵活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芬兰教育实行“双轨制”:一条是注重科学理论研究的“道路”,另一条是注重实用技能的“道路”,从而让社会分工更合理。但是,在任何一种体制里的学生都能获得高等教育;它让两种体制互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调整自己的求学之路,没有死胡同。
芬兰1970年代至今的“双轨”教育体制
首先,“双轨制”的芬兰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在芬兰,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同中国学生一样有两条道路:去普通高中就读、考大学,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去职业高中就读,成为技术型人才。职业高中毕业的芬兰学生,仍然可以正常的升学,接受高等教育(或去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获得本科、硕士学位。
芬兰教育的双轨制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当时,为了给劳动力市场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芬兰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9所应用技术大学。
“双轨制”让初中毕业生能够基于个人“兴趣”去选择继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喜欢理论学习书,想去做个手艺人,仍然有学校教授厨艺、护工、电工、理发、按摩、木匠等工种。这些人,同样活得有尊严,有足够的工资,过着体面的生活;想进大学读书,此时教育体制能够为他们打开这扇门。
芬兰这一制度安排乍看起来跟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类似,但他们有着不同的“内核”:
其次在芬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地位的。
据芬兰统计局数据:95%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会继续升学,约有一半的学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另一半同龄学生则进入职业高中。为什么在芬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够获得同等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芬兰高等教育法,强调应用技术大学和综合型大学的同等地位。
第二,芬兰人的工资水平,与毕业学校关系不大,更主要是学历和工作年限起作用。这就让芬兰学生选择职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兴趣和职业认同,而且芬兰家长不存在职业歧视和院校歧视,会尊重小孩自己的选择。所以在芬兰,几乎没有人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职业教育。
第三,大部分(80%以上)的芬兰职业高中毕业生会先去就业,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有了自己的求知需求后,才会去申请进入高等学校深造。芬兰大学招生处一直以来也把学生的工作经验也作为重点考查的项目之一。
最后,“双轨制”之间互通,没有死胡同。
芬兰教育体制,最让教育界赞许的一点,是它“双轨制”之间的互通性,给每一个求学者转换人生方向的可能性,不局限于一条道路走到底。
甚至,如果你没想好自己的职业方向,可以同时读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
读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不是衡量学生能否被大学录取的标准,高中成绩只占大学录取的一定比例,我们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能通过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职业高中毕业,一样能上综合大学;普通高中毕业,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样能去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深造。
没有死胡同,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PISA测试的优异表现,让全世界都把目光关注到这个只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
可以看到,从平等、全纳教育的价值观基础,到高质量的师资配置,再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多样化的评估手段,以及“双轨”制度保障,使得芬兰能够通过教育强国強民,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芬兰教育并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教育理想国,它有它生存下来的土壤、国情。当我们学习芬兰教育制度时,不能全盘照搬,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制定个性化教学;如何使用手中的自主权;如何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促进社会分工;如何对孩子进行职业启蒙等,一定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