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刘利民 已有0人评论 2017/8/7 18:58:21 加入收藏
2.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为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一直为国人所推崇。2016年8月,芬兰启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经验为起点”。其中,芬兰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就是推行所谓现象教学。“基于现象的教学”,就是各学科教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由于一般是以实际生活中某个话题、某个现象为主题来展开教学,又称“主题教学”。这为笔者思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即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提供经验支撑,这是家庭教育必须承担的独特责任,或者说,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提供经验支撑。
基于以上认识,家庭教育除了关注道德教育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劳动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把劳动教育看作是道德教育范畴的事情,其实劳动教育还是一种智慧教育。从人类智慧的起源讲,不是“心灵手巧”,而是“手巧心灵”。要让孩子聪明,有智慧,有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是必由之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包办代替。孩子的成长,是在唤醒其能做事的能力和活动中完成的,是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开辟出道路的。
二是体育。体育不仅包括日常锻炼,更包括孩子的饮食与营养科学。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运动不足”的重大挑战,我国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原因就在于,全社会缺乏一种科学的体育文化,更因为我们的教育被应试教育所绑架,认为体育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孩子升学,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教育理念。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这种“体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良好的健身习惯,更是顽强的意志品质,还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是美育。美育是一种价值观念,美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家长与孩子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庭环境,过一种文明的生活,进行文明的语言交际……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美育课程。
四是书育。就是通过读书来育人。家长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家庭读书氛围,带头坚持读书,善于与孩子共同分享读书体验,学会倾听孩子的读书感悟。
五是自然教育。自然是人类智慧之源,是净化人类心灵的最佳课程。家长要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探究自然,与孩子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进而引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开展家庭小种植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劳动、一起观察,既是自然教育的手段,也是引导孩子走向科学研究之路的有效途径。
六是社会教育。人的社会化进程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开启的,家庭始终承担着孩子社会化的职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儿童到成人,一个人所经历的家庭生活本身是最好的社会化课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带领孩子去经历丰富的社会生活,更应引领孩子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探究社会。
七是内省教育。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讲究内省,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生智慧的精髓。每个人都是在探索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人的成长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成长的阶梯。问题在于,这个财富或者阶梯,需要通过自省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生的品格。家长作为成人,应该引导孩子掌握这门人生智慧。
3.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让渡时间和空间:翻转课堂正在消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
随着翻转课堂的兴起,传统课堂教学开始向课外学习时空延伸,以微课程为载体,学校教育对学生课外学习施加的影响开始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性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界限被彻底消解,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到2000年前后国内探索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直至近年兴起的微课,可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且日益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的特征,以至于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家庭教育时空不得不正式让渡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可以说,现代课堂教学的起点已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
不过,这里的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与传统家庭教育之间仍然具有鲜明的分野。一是专业化,它是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的实施,是教师专业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二是个性化,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可分为两类,既包括面向全班学生的基本学习指导,更包括面向少数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指导。三是协调性,学校对各个学科教师开发的课外课程资源——微课,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各个学科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把学生的家庭教育时间完全占满,必须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差别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家校合作: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
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不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道扬镳,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让学校和家庭两种教育力量共同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全部力量。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努力建构以下四种关系。
1.“同心”关系:建构“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前提
所谓“同心”,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到“志同道合”。这里的“志同道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家庭与学校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么家庭教育缺失,要么家庭教育过度。家庭教育缺失,就是有不少家庭,或忙于生计,或限于自身文化素养,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职责全部推给学校;家庭教育过度,就是有些家长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不适当的教育任务,导致孩子身心发育偏差。
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共同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利主义盛行,一心一意在追求考试升学上下功夫,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育人危机”,甚至联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悲剧。家庭教育过度,其本质也是家庭教育极端功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建设“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唤醒家庭的教育责任,让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好育人职责;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政绩观,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做到“去功利化”。这里的关键是,建设一种教育共同体文化。山东省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一方面,中小学每学期要开设不少于4个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广大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在学校支持下,家长委员会要组织广大家长定期开展自我教育,通过交流育子经验,反思家庭教育行为,掌握家庭教育规律。在这里,家长委员会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正向联结,提供了有效机制。
2.“同向”关系: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基础
所谓“同向”,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做到“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要做到行为一致,在家校合作育人上形成一种“支持-合作”型教育机制。在这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不是取代关系,更不是合一关系,而是一种协作、互补、互助关系。一是在家校合作上要建立一种协作机制,以便协同组织家校合作教育活动;二是在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开发上建立一种互补关系,即在家校协作课程建设上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三是在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上,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形成一种协作关系。
2009年以来,山东省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在中小学家长委员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普遍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年级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这就为全体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的所有活动提供了扎实的组织机制。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为建立“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同行”关系: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关键
所谓“同行”,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做到相互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伙伴,共同建设教育社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作为教育的伙伴和社区,一是教育环境同构,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环境的共同建构者。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委员会在联手学校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作为教育社区的建构者,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课程。二是教育产品同构,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产品——课程的共同提供者。一个孩子从娘胎来到世间,需要提供科学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这里的“营养”,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而这种营养品的提供方,在儿童入园、入学之前是家庭,在其后则包括家庭和学校,甚至还包括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教育产品提供方与消费方的关系,家庭或者说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既是儿童所需要的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儿童所需要的教育产品的供给方,而这里的教育产品供给,就时间和空间而言,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场域。儿童父母不仅是儿童课程消费的代言人,而且是儿童课程供给的同路人。在这里,家庭与学校构成了儿童教育产品的共同提供者。总之,在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方面,家庭与学校在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课程与知识课程方面,形成一种同构关系,即共同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与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促使家庭与学校围绕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形成了一种“环境-课程”同构关系。
4.“同力”关系: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归宿
所谓“同力”,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做到真心、真诚相互支持,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志愿服务关系,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是家庭教育的志工;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代表,是学校教育的志工。以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典型学校枣庄十五中为例,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学生人才库,开发家长、学生课程资源,编排学期课程计划表。每学年之初,召开班级家委会主任和班主任联席会议,研讨确立主题框架,再由家委会主任召开专长家长会议,由班主任组织召开专长学生会议,列出本班级学期“家长百科讲堂”“学生百科讲堂”计划表。每周一次,利用固定的综合实践课时间,安排具有专长的家长和学生为本班学生上课。
(作者:刘利民,齐鲁师范学院馆员)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