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刘福垣:必须脱胎换骨地改造我们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作者: 刘福垣 已有0人评论  2017/8/2 21:39:53  加入收藏

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手段,因而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0年,85.24%人口的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人才结构决定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结构。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创造了GDP的40-60%,看起来是中国当代的产业工人,而实际上他们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商品化,工资仅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一半,没有政府的帮助甚至连这一半也常常不能及时拿到。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劳动力素质没有达到现代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也没有达到保护自己公民权利的水平。主体劳动人口的这种状态,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为了把愿望变成现实,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投资体制,调整人才结构,对教育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一、重新认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教育是不是一个产业,在我国争论很大。争论尽管在继续,在反对教育产业化呼声最强烈的教育部门中,很多人却已经扎扎实实地把教育当作一个盈利产业干了20多年了,违规收费荣居全社会各部门乱收费之首。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无论家庭和社会的成本都在大幅度提高。不但非义务教育有垄断价格,义务教育也分成三六九等,某些学校的收费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还高,迫使出国读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这足以说明某些人反对教育产业化是假,垄断教育利润是真。我国每一个部门的市场化几乎都经历了这种过程。一个不是自然垄断的行业人为地搞垄断,必然产生腐败,必然会丢掉大量的国内市场。我国不断增长的教育进口,已经以铁的事实证明教育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数量短缺、对外开放对内封闭的产业部门。因此,对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应该重新认识。

我们应该把对公民的政治、道德等思想教育和对劳动者的技能知识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公共品,后者是商品。对作为社会人的公民教育,是伴随整个人生全过程不分阶段的教育,融汇在人们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之中,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对这种教育来说,不应该有专职教员,每个人既是教员,又是学生。而在劳动力商品化之后,对作为经济人的劳动者的技能知识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劳动力加工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加工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所谓劳动力加工业,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加工对象的特殊产业。它用教育手段对成长过程中的劳动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不同素质和不同技能、适应不同劳动岗位需要的劳动力商品。我们应该把向社会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商品的劳动力加工业明确为教育产业,而把政治思想教育称为政治思想工作。

目前,教育产业之所以在我国发展最慢,供给最短缺,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它放在它应有的地位上,而是混同于一般社会文化事业,没有把教育投入当作经济投入和生产性投入。

我们以往只把一个生产要素即物质要素的投入、加工当作经济投入、生产性投入;把人的要素的投入、加工放到经济投入之外,视为生活消费投入或社会文化事业投入。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劳动力再生产(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消费和劳动力加工消费都看作生产性消费,树立教育投入是经济性投入、生产性投入的新观念。义务教育是政府为确保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向公民提供的公共品,非义务教育则是家庭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标志。政府在确保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才应该考虑基础设施等其它投资。我们应该这样考虑问题,要修一条路,要盖一栋楼,必须先培训好修路盖楼的人。如果劳动力没有准备好,宁肯晚一点修路和盖楼,否则路和楼的质量就没有保障。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生产必须同时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才能进行,所以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是两个。除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之外,教育产业即劳动力加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农业和采掘业之所以被称为第一产业,是因为其自然再生产的特点以及其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而教育作为劳动力加工业也有其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它和农业同样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过程,并且对社会分工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更加决定性的影响。劳动力同农业、采掘业提供物质生产要素一样,为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人力生产要素。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是一个产品数量世界第一,但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部门;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另一个基础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然而多年来,我们很少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过教育。目前教育是比农业更薄弱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所谓“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实际上是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科教兴国的逻辑重音应该放到教育上,把教育当作当前最需要加大投入、加速发展的部门,使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育作为生产性经济建设投入,既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也是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的投入。教育是一个社会最直接的、成本最低的发展工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教育投入就是确保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人天关系和谐、效益最高的投入。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第一推动力。而且,教育是解决人的发展权问题中时间性最强的事情,对于一代人来说,错过教育的最佳年龄,将造成终身遗憾,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加大后续成本。

我们说应该像重视农业那样重视教育,是讲重视的程度,而不是重视的方法。多年来政府就农业论农业,实践证明效果是不好的。现在我们重视教育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是应该换一种思路,在教育产品的市场流通体制上,即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下工夫。我们应该把劳动过程看作劳动力继续加工的过程。劳动者在使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的同时,也在加工着自己的劳动力,就业是教育的继续,是检验和提高教育产品质量的过程。劳动者在教育过程中耗费的费用,物化在劳动力这种自然力上,形成了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超过社会平均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教育投入,不经过劳动力市场就不能转化为劳动力价格,也就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是在就业后的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人力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分离,是在劳动者从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劳动过程是技能和新知识提高和积累的过程。劳动者如果不能就业,他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过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都会无形损耗。我们应该把教育的领域扩展到就业领域,就业过程也应该看作教育过程。因此,不仅应该重视学校教育,还应该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劳动过程中的教育。这就要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放开教育市场,完善人才市场,发展定单教育,推广劳动力的“来料加工”。

在我国要素市场上,目前最短缺的产品是教育产品,我国是教育净进口国。现阶段收入水平低的、就业困难的,大多数是受教育年限较少的人。我国的国民经济要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尽快补上这块“短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应该把劳动力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考虑,争取有大的突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该和国民经济发展将要达到的战略阶段相适应,也就是说教育投入要有所超前,要不断延长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在社会保障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必须首先满足教育投入,如果教育投入不足,其它政府投入应该免谈。

只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我们就会发现教育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一个可以贸易的产业。我们应该单独统计教育创造的GDP、进出口指标、价格指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调控过程中,应该确保教育增长的幅度不低于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