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作者: 袁振国 已有0人评论 2017/2/15 6:46:33 加入收藏
3、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终身学习文化
教师这个职业有个天然的悖论:一方面他传授的是科学常识、基本规律、基础知识,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修改;另一方面,他又承担着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责任,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不被固有的知识所束缚。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游刃于接受与怀疑、尝试与创新之间。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是鼓励和帮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开阔视野,对所教知识与所有知识的关系有更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把知识传授寓于问题解决之中,把技能训练寓于思维方法养成之中,既能准确无误地运用知识,又能大胆怀疑、勇于创新。
教师的知识总是基于某一学科的,要在思维方法上不断变革,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按照传统的观念,知识是确定的事实,是不变的真理,基于这样的知识观,人们对知识就会盲从,不会想到去怀疑它、挑战它。
而现代知识观却告诉我们,所有知识都是不断被发展、被“证伪”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工具的革新,知识也不断被创新。即使像数学这种人们主观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同样如此。比如说1+1=2这样的似乎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在10进位制的范畴里才是成立的,到了2进位或其他进位制的范畴里就根本不适用了。
把知识固化了,就意味着精神的窒息。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而学科知识的增长是支撑新观念的基础。没有学科知识增长的基础,精神、观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凌虚蹈空。所以校长的重要使命是有计划、有系统地促进教师知识的增长。
首先是拓展知识。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每天都在涌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每天都在诞生,如果我们就满足于以前学过的知识(还不要说以前学的知识也一天天在减少,因为记忆总是要遗忘的),不吸收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伍。
其次是深化知识。如果说拓展知识是横向的增加,深化知识则是纵向的增加。同样的知识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程度不同,人对它的领悟程度也就不同。纵向的增加意味着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前后联系的理解和对知识发展未来的把握。对知识的掌握越有深度,对知识链条上特定环节知识的理解无疑就更到位。
第三是更新知识。知识不仅在增加,而且在“减少”,知识在新增的同时有些知识则在被淘汰、被“证伪”、被更新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知识的“新鲜度”,不至于被过时的知识所蒙蔽。
第四是综合知识。人类知识的增长有两种相互补充的倾向——分化和综合。在20世纪之前知识的增长倾向主要是分化,所以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而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50年来,知识的增长越来越通过综合,通过知识的交叉、重叠和融合来实现,知识的综合不仅发生在文科、理科、工科等的内部,而且发生在文、理、工、商、农、医等学科之间。
知识的综合,通过综合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校长的使命就是要鼓励教师和采取必要措施帮助教师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同化”和“异化”——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是一个群体,教师的专业发展绝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现在的许多学习进修看上去是集体活动,是很多人在一起的学习,其实只是坐在一个空间里的个体,并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具有共同愿景,有效获取、传递和创新知识的组织,是一个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挑战的工作坊。学习型组织的最大特征是富有热情,乐于分享,善于反思。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生活动力,不同的生存状态其需要的重点不同。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越高,功利成分越低,精神成分越高。
学习型组织就是调动人的高级需要,加强交往,互相分享思想和智慧,彰显个性和特色,提高个人尊严和社会价值的有效载体,是去行政色彩的、放飞自由精神的活动天地。校长要善于调动这种热情和需要,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4、反对标准化,鼓励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而深刻。
第一,教学内容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充满了内在张力的,科学真理、人文情怀、历史真相、伦理主张,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解释,大纲、教材、答案,都只能是参考、是样例,不可能是唯一;
第二,教师是具有风格的个人,他(她)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各各不同,教学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自然是各各不同,如果把教师的行为都规范成一种模式,那就成为机器人教学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采取填鸭式,那就成为目中无人的知识灌输而非教育了。
千百年来,教师和教育学家们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形成了很多规范和步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价值的经验,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如果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这些经验和做法,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否则会误人不浅。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规范化,但要反对标准化;要基础扎实,但要鼓励个性;要继承传统,但要勇于创新。
这无疑是更高的境界,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家长,研究社会舆情,研究时代趋势;也研究教师自己——自我反思。
有研究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超越。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曾任教育部师范司、社科司副司长,中国教科院院长等职,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