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十五言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18 21:10:50 加入收藏
Kitty的弟弟Bill Genovese,去年制作了一部名为《目击者》(The Witness)的纪录片。根据他在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实拍场景,并非所有旁观者都冷漠无情:一个目击者在窗口大声呵斥凶手,另一个目击者在Kitty离世时将其抱在怀中,也有其他目击者在此期间报了警。
各大媒体对纪录片《见证者》的评价
那么,为什么五十多年来,社会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复述这个故事的失实版本,并将其作为旁观者极端冷漠的典型案例?
暂且不论其他,这至少意味着,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被“失实表述”混淆了视听。这种“失实表述”虽然部分真实,但已被歪曲,就像上述案件被报道歪曲了一样,因为报纸想激起人们愤慨、恐惧、憎恶等强烈的负面情绪。
作为一名人类情绪的研究者,我知道即使是最负面的感受对我们而言也不可或缺:愤怒能有效地警示在实现目标路上有阻力;恐惧提醒人们谨慎行事并有所准备;憎恶让我们对坏人坏事敬而远之。
然而,有时我们的朋友、家人,还有政客、广告主、各路专家会出于各自目的而操控我们的情感。愤怒、恐惧、憎恶这些情绪可以有效驱使我们去打开网页、购买商品、为政客投票。我们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各样 “失实表述”的狂轰滥炸,它们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当前正值美国的大选季,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种种这样的案例。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辨别“失实表达”
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说谎之人,也不是为了给歪曲事实者贴上“匹诺曹”的标签。我只是想让你们明白,选择任何一种立场都可能导致夸大、歪曲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从而助长愤怒、恐惧和憎恶的情绪。
如果我的上述说法成立,那么你们在此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如何辨别和应对这些失实表述。在此过程中,你们应该特别留心那些与你自己的想法高度一致的表述。如果你在政治、文化、宗教或经济议题上持有坚定的立场,乐于接受那些能证实你原有观点、妖魔化相反意见的论调,那就会像很多人一样,掉入认知陷阱。
听演讲的学生
我们都强烈倾向于接受与我们原有观念相符的故事版本,忽略或者拒绝接受那些不相符的。社交媒体、博客圈和政治活动正充斥着失实表述,为负能量煽风点火,既阻碍着理性调查,也阻碍着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甚至还会妨碍我们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达成共识。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