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7/1/15 14:37:14 加入收藏
寄宿制学校同样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1)低龄寄宿:尽管教育部要求三年级以后才能寄宿;但事实上三年级之前开始寄宿的小学生已经非常多,累计比例高达55.4%。低龄寄宿隔断了自然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家庭抚养和教育的功能;但也有好处,就是有利于为“留守儿童”提供监护和生活保障。
(2)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足、条件简陋,问题十分突出。
(3 )营养健康情况差。有几个调查显示,寄宿制学生的平均身高比走读的学生要低4厘米。
( 4 )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调查显示,寄宿制学生的学业成就明显低于走读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 5 )情感、心理、安全的问题,留守儿童遭遇的校园欺凌更多。
在乡镇以下还有很多村小和教学点,学生低于200人的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教师和教育设施更难到达,所以质量低下,属于小而差的状态,但是如果把它撤掉就会造成学生的辍学。
最近这些年,国家有一系列“底部攻坚”的措施,保基本,补短板。包括2014、2015年一号文件,2014年初《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2015年5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年11月《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中央财政投入200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4000亿,用三至五年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其中有6项重要任务是: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农村的薄弱学校到底有多大的面呢?我们现在有一个定量的数据。薄改项目覆盖的地区包括1100个县(中国一共有2800多个县,占农村地区54%的县),40%的学校,33%的学生。这个薄弱的底部的范围比我们原先估计的20%的概念还要大得多。
二、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
在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就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其实他们是一个群体,都是农民工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叫流动儿童,没有条件进入城市的叫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的教育问题各不相同,都有待制度化的解决。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已超过40%。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两岁孩子留守比例最高,为44.1%,随后开始下降。
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此外,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类似于野生动物的状态,是处于最危险境地、最值得关注的困境儿童。
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布的《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女生的“烦乱指数”还有“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生。留守带来的心灵创痛在女孩那里无论是深度还是持续度会更加明显。
在女童保护项目的调查中发现,14.4%受访教师身边发生过儿童遭遇性侵害。
第二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问题。最近有些报道,在广西、云南有很多初中毕业生,甚至未毕业生就低龄结婚,其实他们都是留守儿童。结婚后马上就生育,把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出去打工。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