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得失的六个问题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13 19:40:45  加入收藏

  四、为什么说合作学习是技术活?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合作学习是技术活。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能让他们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但有人说合作学习很难操作,这是真的吗?在《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一文中,合作学习研究专家郑杰认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中,合作学习的“风险”最大。自主学习一般以个体形式进行,只有遇到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需要教师的帮助;探究学习中,教师主要扮演研究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教师要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还要担当学习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仲裁者。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是技术活。

  郑杰指出,当下教师对于包括合作学习在内的新思想、新理念并不排斥,新课改至今这么多年,关于学生发展为本、学习方式转变等方向性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具体操作,合作学习亦是如此,一线教师需要专家给予有效的回答。

  既然合作学习是技术活,那么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来自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中心小学的杨秀珍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倾听远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重要。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技能,在课堂倾听别人其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这一技能。当然,需要拥有这种倾听意识和技能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教师若不善于倾听,就不可能准确捕捉到学生的学情。

  在《让合作学习的价值最大化》一文中,陕西省潼关县潼关中学教师王丽娜介绍了自己使用过的合作学习组织形态,比如核裂变式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是一个学生有两个“徒弟”,教师给一个学生分配任务或辅导后,这个学生又负责两个学生的学习,两个学生又各负责另外两个学生的学习,以此类推,可以覆盖整个班级和年级……这样的学习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郑杰说,从合作学习领域来看,操作层面的研究确实不多。因此,让我们借用胡适的一句话来自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五、如何识别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它已经从过去的教学概念升级为一个教育概念。

  近年来,许多假的高效课堂横行于教育领域,为了让教育工作者认识真正的高效课堂。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中心小学教师张裕申在《还原高效课堂的真相》一文中强调,高效课堂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它已经从过去的教学概念升级为一个教育概念。但仍然有人望文生义地抓住最肤浅的“高效课堂”加以理解,仍然有人读不懂高效课堂指向的“人学”理念,仍然有人以盲人摸象的方式解读高效课堂。

  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齐刚说,高效课堂指向三大关键词——思想、交流、开放。

  思想是高效课堂的追求。一节有学科思想的课才能称为高效的课。高效课堂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每节课都上成有思想、有味道的课。

  交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高效课堂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开放是高效课堂的活力所在,也是高效课堂未来发展的方向。这里的开放指的是多种课程资源进课堂。我们应欢迎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东西进入课堂,这可以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还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效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识别高效课堂有没有一些简单的标准?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在《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一文中写道:

  只追求知识目标而淡化成长目标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采取班级授课制而弱化小组合作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教师满堂灌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做题不做事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只有教师的提问而没有学生展示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注重碎片化学习淡化整体性学习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学生精神流失率高、目标达成率低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教师不能合理做到点燃、点拨、点评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质疑对抗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学生课前不预习、没带问题上课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六、如何建立课堂规则?

  真正的规则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中形成的。

  无论是在社会的大课堂,还是在学校的小课堂,规则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究竟该如何建立规则、完善规则?

  有调查显示,93.7%的小学生希望在制定课堂行为规则时考虑自己的意见,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制定规则过程中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这说明,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太多发言权。一些规则的制定忽视了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山东省安丘市辉渠镇温泉学校教师刘伟元尝试与学生合作制定了几项课堂学习规则:坐姿无须固定,发言不用举手,离座相对自由,展示面向全体,脱稿交流展示,小组机会均等,学生评价自主……

  规则是用来干什么的?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教师任景业在《让规则成就课堂方与圆》一文中一语道破: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规则有3个特点:

  第一,去个性化,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第二,去情境化,不能这个地方红灯停,换个地方遇到红灯就可以随便闯。

  第三,去时间化,无论问题何时何地在何人身上出现,规则都应当体现它的作用。

  于是,任景业所研究的分享式教学总体规则确定为: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无须举手,想说就说;可以下位,无须定座;事不遂愿,民主解决;共商班事,形成规则。

  当然,规则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规则。

  《在使用规则中优化规则》一文中,河南省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教师孙江丽谈到了自己遇到的一些苦恼。两年前,她直接套用其他教师的做法,满腔热情地将班级改为“小组围坐”,然后制定“课堂分享歌”,以为万事俱备,静待美好的结果。可教室真正“热闹”起来,一不留神到处窃窃私语;小组讨论时热闹非凡,分享时却没有收获。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于是尝试改变。

  两年来,孙江丽适时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与学生一起制定规则,在班级目标中落实规则,家校合力推进规则,让原本不切实际的规则逐渐成为学生愿意遵守的规则,甚至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孙江丽感慨地说,课堂规则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反思这几年的实践,真正的规则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中形成的。孩子们逐渐将课堂规则内化为习惯,才能彰显出学习过程的丰富色彩。

  正如任景业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建立规则、完善规则,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