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13 19:40:45 加入收藏
二、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关系?
其实最好的教学关系应该是“生态的”,即教与学是流动的,是变化生长的。
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关系?
“从古至今,课堂教学关系有过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不讲’到‘满堂讲’的转变,第二次是从‘满堂讲’到‘精讲多练’的转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柳夕浪如此总结课堂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教学是一种秩序》一文中,来自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的包祥指出,教学其实就是一种秩序,一种提倡自由、独立、创造、多样的秩序,而非一种方法。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彼此难以重复或替代。教学本质上是个体创造,而非效仿。包祥认为,当下多如牛毛的教育新理念,对原有的理念完全抹杀,力图重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及教学改革者的浮躁。而遥想当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几乎只做一件事——满世界请好老师。
课堂上的教仅仅是为了不教吗?答案模棱两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教师朱静江认为,归根结底,不教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能力和优良的品格才是目的。教学应该带有“人性”,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内心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并能对他人、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的人必定对他人、对世界都是极好的。
山东省滕州市羊庄二中徐道峰、张伟在《教与学,谁主沉浮》一文中指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关系。教与学原本是一个双边互动交往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往往被窄化为一种单边活动,因为教师的权威身份导致“学”的比例常常被挤压。所以,当教得过度时,必然抑制学、遮蔽学;当教严重缺位时,必然使学限于肤浅。尽管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但教怎能止于不教?
“其实最好的教学关系应该是‘生态的’。”徐道峰、张伟解释说,所谓“生态的”,即教与学是流动的,是变化生长的,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是相互依存、互联互生的。生态的关系才是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用生态的思维审视教与学的关系。
这样的观点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教科中心刘伟燕、杨君武不谋而合。他们在《教学关系新解》一文中指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辩证互动的主客体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发挥主体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客体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思考学习的主体角色,从而快速提升自我。
三、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是不一样的,应该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匹配适切的学习资源。
许多教师可能上过这样的课。教师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整堂课枯燥无味。看学生反应迟缓,教师可能直接讲出答案。这样的课堂显然是失败的,学生的“假学习”显而易见。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教师张丽君也上过这样的课。问题出在哪儿呢?她发现,教师在这样的课上动用的主要器官只有嘴。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迫不及待地传递知识点,提问都是基于文献资料,与学生没有直接关联,问题缺乏挑战性和兴趣点,学生自然不爱回答。
于是,张丽君尝试从“我说”“我问”到“我听”的转变。她坦言,从“我说”到“我问”,学生的参与感被调动起来,也能深入思考。但张丽君并不满足,从“我说”到“我问”,“我”的主角光环一直没有褪去。问题驱动的课堂,她的大脑总是绷着一根弦儿,忙于与学生对话,没法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上除了问,还需要“听”。怎么听?张丽君将其他课型引入课堂,为学生搭建“说”的舞台,给自己提供“听”的机会。这样,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
张丽君的同事王贺则为学生提供定制的VIP服务。王贺感慨地说,自己辛辛苦苦录制的解题“语音播报”,学生竟然“不买账”。她逐渐明白,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是不一样的,应该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匹配适切的学习资源。于是,王贺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开始尝试为学生定制VIP服务。改进后的语音播报、微信答疑等工具,为VIP服务提供了环境与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王贺一方面看见了真实的学生和真实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会了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把教师的教学设计变为学生的学习设计。
同为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的语文教师严华面对全课程教学时一度感到迷茫。她想,自己上的还是语文课吗?缺失了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如何获得?
带着困惑和忧虑,严华与同伴开始了全课程探索,近两年的包班教学体验,她让孩子们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学习中收获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观察、绘画、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学科语文,她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师,而是一个陪伴孩子的学习者,激发兴趣,引导发现,这远比认字、背诗更有意义。作为教师的严华,也在陪伴孩子改变和挑战的过程中发现和唤醒了自己。
难怪上海教育杂志社原副总编辑沈祖芸评价说,“(严华)实现了从一个传统语文教师到一个全科教师,再到一个全人教师的转变”。
许许多多的教师就是在这样观察学生、读懂学生之后,终于让学习真实发生。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