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漪知行录 作者: 于漪 已有0人评论 2016/8/10 18:55:42 加入收藏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以知识为本 ,以知识体系为本转换到以学生为本 ,这是对人的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 ,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应努力改变有意无意地重技能技巧 ,轻人的总体素质的培养 ,切实改变把 “人性 ”置于“技性 ”“物性 ”之下的种种做法, 还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 。
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办教育的 、实施教育的都要“仁而爱人 ” 。什么是“仁而爱人”?就是心中有别人,有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有队伍中独特的每一个人 。“ 仁 ”是人字旁有个“ 二 ”,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仁而爱人”就是心中有别人,有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有队伍中独特的每一个人 。
一个社会是不是尊师重教,不仅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反映了这 个社会有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不仅是现实问题,更是战略问题。要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人才辈出,而人不可能自然成才,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
学校教育经常碰到的苦恼事是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协调乃至冲撞。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常受到光怪陆离的某些社会现象的冲击,在学生身上,负面影响超过正面教育的效果。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当然势在必行,但在合适的情况下,可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环境做规范,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能起极大的保护作用。
办教育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 。要真正做到,既有牢固树立理念的问题,又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寻各具特色的规律问题 ,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高育人效果。要充分利用多种德育资源,如各学科教学力量、社会实践基地力量 、家长力量等 ,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
“教育要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学会做社会人。”
中小学教育是公民教育,要把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懂得人与人、人与物、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经验是了不起的,要实践,要磨炼,单靠书本是教不出来的。
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全民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说得好:“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校外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特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广阔空间,不但具有基础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有科技、艺术、体育等专门化教育的训练,同时更是社会道德、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校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校外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再有应试、应考的痕迹。要让孩子全身心放松,展现他们的童心,发展他们的潜能。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的内容与方法,供他们选择,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重视学生个性并彰显其本色,教育才富有活力,学生才会富有创造激情,快乐地成长。
““难度很大,但必须坚持做,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应该有一种气象,有一种境界,是时代的良知,智能的火把,教育精神的代表。在多元经济并存、多样文化碰撞的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拒绝急功近利的诱惑,远离陈腐文化,维护社会公正。这种气象,这种境界,要有辐射作用,让更多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对此不懈追求。
一切教育成果的精髓在于“真”。办教育,要敢于高举求真的崇尚科学的旗帜, 去除耀眼的包装,挤去教育质量的泡沫。不为假象所迷惑,不带主观偏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当作全部,不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结论无限扩充、夸大,没有经过实践条件下的反复论证,不轻易相信,更不贸然下结论。“真”,是办教育的灵魂所在。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