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教育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经验与实践

来源:光明网 作者: 阎光才 已有0人评论  2016/7/3 15:53:13  加入收藏

  教育过程关注点不同。中式教育倾向于直接切入抽象的知识体系,以面向全体的固有知识领会为目标,它的优点在于所有学生学习的结果相对齐整,这也是为何在PISA测试中相对于其他国家分数均值高而标准差小的原因所在。虽然也存在分化,但是,这种分化带有单一性,科目分数的高低代表了个体间知识掌握与领会的程度,其中的半分之差甚至可能决定两个人不同的命运。而美式教育则更关注学生基于经验与实践层面的自我与合作探究,无论是一门生物课还是历史课,提出观点,设计研究路线,通过大量观察或阅读获取经验证据支持,在七嘴八舌的争辩后,由教师引导逐渐形成结论,这是美式教育过程的典型特征。不难发现,相对于中式教育,美国教育过程所重视的更多是方法训练,以及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参与程度以及个人情趣不同,学习结果自然也存在分化,但这种分化更多体现为个性差异与发展方向的多样性。简而言之,我们的早期教育更多是带有规训的强制性与选择的被动性,而美国教育更多是带有基于自我选择的因势利导特征。相对而言,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乐趣、想象力乃至校园生活的归属感,而前者虽然在知识掌握上不乏效率,但因为缺乏个体经验感受,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令人担忧的是,严酷刻板的训练过早地伤害了学生的对学习的新奇感与求知激情,甚至影响到其身心的可持续性发展。

  6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开展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特色教育试点活动。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道德情感教育的出发点不同。道德伦理、公民素养、政治觉悟、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等等,原本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体验与交往。即使是历史与文化知识,如果仅仅拘泥于书本,而不深入到有关场景如博物馆、遗址等,这种缺乏真切体验的教育,恐怕都难真正入脑入心。在家庭与教会之外,美国学校的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来源于社区志愿者活动,无所不在的大小博物馆、纪念馆、遗址乃至政府工作场所等,都是学生历史意识、情感、价值观与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课堂外的日常生活、交往与现场参与的体验,少许的课堂教学充其量是一个基于个人体验的价值论辩与澄清场所。相形之下,在该方面,我们似乎更专注于课堂上价值观的传授,更在意于认知意义上对与错的判别,而很少重视基于学生个体生活与交往体验的是非明辨能力的引导。如此脱离于个体现实经验的教育,其效果难免打折扣。

  知与行的关系理解不同。重视知识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所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于偏重“知”而轻于“行”又是中式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的迷障。相对而言,因为没有沉重的考试压力以及课程的多样化,美国中小学教育更倾向于“行”,由“行”而达“知”。故而,自主探究与动手制作本身不仅是美国课堂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还存在课堂研讨与教师的讲授不过就是课外实践的补充倾向。这种倾向是否一定优于中式教育姑且不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至少它避免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尴尬。

  扎根生活让教育更有活力

  今天,鉴于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如普遍存在的中小学厌学、怕学现象,分数至上的教育功利化甚至势利化倾向,教育人才选拔与分流过程中弱者无技能,优者想象力、原创精神与创造活力不彰等等,或许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重新审视绝不是还原过去,其目的在于让教育内容因为尊重个体生活经验、尊重人的本性与心性、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而饱满,让教育过程因为扎根于自然场景与社会生活现实而生动而富于活力。

  我不敢倡言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也未必赞同全盘接纳同样存在其他弊病的美式教育,更不敢妄言放弃既有的重知传统,但在知识和学历与能力和责任越来越不相匹配、“双创”成为国家战略、人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备受关注的今天,尊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重视实践,这或许不是祛除当今我国教育积弊的灵丹,但它总归多多少少对准了病根。


  (阎光才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0
0
关键字:教育 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