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作者: 余胜泉 已有0人评论 2025/2/14 22:22:57 加入收藏
“人工智能的特点是可以提升人的认知,但当把很多思考或学习的事交给人工智能时,要考虑到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可能产生的惰性思维风险。”日前,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提出《关于研制发布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教学应用规范》的提案,建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构建分龄分层的AI教学应用规范,并引入与学段适配的AI工具认证制度。
余胜泉介绍,为落实国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部署和谋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北京近期密集出台了《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关注公众号,回复【应用指南】获取指南PDF版 ),逐步建设形成推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整体框架。但人工智能技术处于快速迭代发展的阶段,与教育的融合仍以浅层应用为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因此,在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余胜泉关注到了一系列现存的问题。他认为,过度依赖AI学生会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逐步丧失创造和主动成长的内驱力,也存在认知逐渐肤浅与碎片化的可能。他表示,学习兴趣不能被个性化推荐的算法限定,也不能因依赖AI完成学习任务、接受信息,从而阻碍学科思维与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
对此,余胜泉提出建议。他表示,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阶段,构建分龄分层的AI教学应用规范,明确AI在不同教学场景下的策略与规范,编制分龄使用手册并配套典型案例,引入与学段适配的 AI工具认证制度。内容应包括设计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模式、完善创造力与内驱力激发策略、建立促进系统化知识与学科思维发展的保障机制以及构建技术动态监督与持续改进的治理体系。
具体来讲,要在教学中设计启发式交互模式,通过引导性提示和多元视角激发学生思考,避免AI工具直接提供解答。在课程设计中嵌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增加AI生成内容的评价与反思环节,提升学生的分析、验证与重构信息能力。推广案例学习法,组织学生围绕复杂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逻辑推理与深度思考能力,避免惰性思维。改革考试与评价体系,将思维过程作为重点,增加开放性问题和思维记录环节,重视推理、论证与分析能力的评价,减少对直接结果考核。设计认知增强型任务,引导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保持深度思考,对AI输出进行验证、归纳和改进。
“要强调AI的辅助性定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依赖技术。”余胜泉表示,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结合AI工具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并评估学生的创造性成果而非单一结果。机制建立方面,以课题研究、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将AI作为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工具,帮助学生巩固系统化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
AI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技术层面,还涉及心理与教育生态,需构建“技术-教育-心理”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建立AI教育工具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技术缺陷或伦理问题,推动学生、家长、教师与技术方共同参与评估。制定AI教育应用负面清单,防止算法与数据分析模型的误导。引入“教育AI沙盒”试点机制,形成问题发现、快速响应与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余胜泉认为目前还有两个问题亟须关注。
一是人工智能教育服务缺乏长效可持续的运行机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技术使其应用服务的持续运行和维护工作日趋高深和繁重,普通中小学校单凭自身能力无法应对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应用运维。传统一次性售卖软硬件的商业模式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需要,无法保障相关服务的持续发展、持续维护和持续产出。“一事一议、一年一议”的经费申请机制也难以保障基本维护的保底投入以及重点项目的延续投入,多元资金支持的人工智能教育投入机制还未形成。
二是教育人工智能缺乏持续研究创新的机制。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遵循特定规律与原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紧密结合学习科学、学科教育以及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围绕师生发展需求,明确技术研发的方向与服务的内容,这需要学校、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持续创新的机制。但目前的情况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市场大多被企业所主导,教育研究机构、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较少,这也造成很多内容产品因缺少科学探索和制度约束而出现“生拼硬凑”问题。
余胜泉建议,面对可持续运行机制匮乏问题,应建立更加完备的人工智能服务的购买机制。具体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响应数字社会云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市场与服务租赁和购买机制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从传统平台和资源依赖向服务导向转变;
第二,在生均经费中设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单位以租赁或服务购买的形式按需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将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建立健全服务购买过程的跟踪和监督系统,以确保服务购买的正当性与服务内容的恰当性;
第三,政府应制定并发布人工智能教育服务规范,确定详细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购买目录,准许符合规范准入的企业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建立相应的教育服务评价和淘汰机制,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市场;
第四,以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将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教育资源、教育业务系统以及教育工具等以高度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对外开放,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教育领域的赋能。
而面对持续研究创新机制匮乏的问题,余胜泉建议设立一批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基地。具体来说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在全社会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地,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创新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形成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
第二,重视教育学对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与实践的指导,发起高校、教育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形成多学科交叉、复合背景的联合团体;
第三,围绕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对接学校实践需求并以学校为试验田,联合团队以教育绩效为导向促进理论成果、技术研发、应用服务与实践场景落地之间的转化与融合,形成“实验—示范—推广”的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