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政涛:加快构建贯通融合式科技教育新生态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李政涛 已有0人评论  2025/11/14 19:54:42  加入收藏

随着《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教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是以“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为主要目标,以“系统全面”为核心特征,以“社会资源支撑机制”为动力保障,以“实用场景”为重点对象,以“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式教学”为基本方式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最重要的实现路径是“贯通”与“融合”,是一种在贯通中走向融通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新生态。

在“贯通”上,科技教育新生态的构建,最需要的是“学段贯通”,即实现从小学低年段到中高年段、从小学到初中和高中的全学段贯通。同样是“培养兴趣”,不同年段既各有侧重:在小学,低年段侧重感知体验和兴趣培养,中高年级段侧重概念理解和动手探究;在初中,侧重实践探究和技术应用;在高中,侧重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又相互衔接,并通过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方式等促进纵向贯通。

在“融合”上,以“贯通”为基础,《意见》整体设计了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融合路径和支点,构成了微观生态小体系,综合生成科技教育宏观生态大体系。

一是依托科学精神,建构“融合式教育生态体系”。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为基本方式,以“学校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整体规划”为基础,通过强化跨学科融合,“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这充分说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究其根本,在于科技与人文存在“价值互涉”:科技中有人文元素,内含且融入了人文教育的价值,人文中有科技元素,蕴含且融入了科技教育的价值,这是科技与人文有机统一的价值前提。二者统一的归宿和落脚点,在于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质是让学生实现两种眼光或视域,即“科技之眼”和“人文之眼”在个体生命成长中的深度融合。

二是依托课程设计,建构“融合式课程生态体系”。通过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课程融合、“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突破”的路径融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段融合,《意见》隐含了一种积极的探索:在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和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之间,架起“科技教育之桥”,借此推进基点和龙头衔接的贯通融合。

三是依托教学改革,建构“融合式教学生态体系”。既推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统筹融合,也注重分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避免在“要么分科教学,要么跨学科教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式的选择,此外,还促进“教学实施与作业管理,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的融合,将“作业管理”置于中小学科技教育生态的平台上,再度拓展深化并迭代升级,同时也为中小学科技教育提供“作业管理”的必备方案。

四是依托教研,建立“融合式教研生态体系”。突出教研引领教学变革,真正形成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教育新生态。其中不仅有基于科技教育的区域教研队伍和学校教研队伍的“团队融合”,还有校本教研和校际教研的“机制融合”,更有与高等学校和教研机构的“平台融合”。

五是依托评价,建立“融合式评价生态体系”。通过对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全覆盖”,形成基于融合、体现融合、为了融合以及在融合之中的科技教育成效评价新机制。

六是依托学习空间,建构“融合式空间生态体系”。将校外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场馆、车间、实训基地等不同空间,都统筹且转化为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学习空间,以及探究体验空间和情景体验空间,让科技学习泛在化,随时随地且真实地发生,让“科技课堂”从学校“小课堂”变成社会“大课堂”。

七是依托师资队伍,建构“融合式教师生态体系”。把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如同教育家精神属于所有教师一样,科技教育也属于所有教师,无论是什么学科教师,都要有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都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八是依托教联体,建构“融合式协同生态体系”。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把科技教育变成全社会共同的事情,变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企业、家庭社区等不同社会机构共有的责任与义务。

九是依托国际合作,建构“融合式跨国生态体系”。通过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发起“‘一带一路’科技教育共同体”倡议,与相关国家签署教育合作协议等方式,在助力中国科技教育生态构建的同时,也提升科技教育的“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引领力”。

如上融合路径虽然都不可或缺,但依然属于“小融合”,它们还要走向《意见》中所追求的“大融合”:将科技教育生态构建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而融入“教育强国”,从率先作为教育强国的突破口出发,进一步变成朝向教育战略目标实现的强大动能,变成教育强国华彩乐章的独特、不可替代的有机构成。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