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刘浩整理 已有0人评论 2025/11/16 19:55:23 加入收藏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理解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培养面向世界的个性化人才?日前,在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25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良乡大学城学校研修发表会上,84岁的成尚荣先生主持,96岁的顾明远先生与89岁的加藤幸次先生在深度对谈中达成共识:不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开放、包容的教育,加强相互对话、增进彼此理解。中国教育报特别呈现这场精彩对话成果。
主持人
成尚荣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嘉宾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加藤幸次 日本个性化教育学会会长、日本上智大学名誉教授
“和平的种子”和“友谊的桥梁”
成尚荣:当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国际理解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请问二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理解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核心关切与重点是什么?请结合专业判断谈一谈。
顾明远: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保守主义、去全球化乃至反全球化思潮,使得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是和平的种子,是沟通的桥梁。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就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包容性、权利平等及文化多样性;前年又发布关于“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报告,指出在世界政治动荡不安、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建全球契约,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幸福。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我们要让他们具备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圆桌会议就提出“学会关心”的理念,这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但也更不容易实现。因此,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下一代向善的意愿和能力,促进思想沟通与交流。
从中国的角度而言,我们应通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教育价值观,同时欢迎各国朋友与我们交流,共同探讨育人问题。教育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更在推动人类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尚荣:顾先生的发言非常深刻。他强调了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我们需要反思世界、重构社会契约,而教育在其中责任重大。他提出,国际理解教育是“和平的种子”和“友谊的桥梁”,我们要培养下一代热爱和平、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国际理解教育在当今时代更加紧迫和重要。加藤先生,谈谈您的观点。
加藤幸次:对话即沟通。在当今时代,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直接交流尤为重要。我1968年首次去美国时,能跨国流动的人很少,而今天人员往来已十分便捷。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倡导对话与交流。虽然媒体技术提供了沟通渠道,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不可替代。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我认为当前应提倡母语加至少一门外语的双语能力。现在正是加强交流的有利时机,人类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度,我们更应通过对话与竞争推动进步。
成尚荣:加藤先生强调,尽管世界变化深刻,却更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他谈到了“你来我往”,你来我往,我们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从“个别化”到“个性化”
成尚荣:刚才加藤先生提出,当前国际形势背景下,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请问加藤先生,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日本如何培养未来人才?
加藤幸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性,“人才”一词本身就蕴含人的身上有多重才能的可能性。即使天资不突出,每个孩子也有权拥有丰富的人生。教育应帮助所有学生发掘潜能,而非只关注成绩优异者。我在日本曾被视作精英,但到了美国才发现环境不同、标准也不相同。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支持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
成尚荣:加藤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人才有潜能,教育要重在发现与开发;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帮助孩子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追求幸福人生。我们要把目光从少数优秀生转向全体学生。请问,日本个性化教育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创新实践?
加藤幸次:日本提倡个性化教育源于对传统教学的根本性反思。儿童有很多想问的问题,他们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怎么办?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实行个性化教育,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儿童”,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主愿望。1996年至2000年是个性化教育的高峰期,当时我任职于研究所并参与政府工作,具备一定推动条件。我想说,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真实愿望出发,如果忽视他们求知、游戏的天性,教学就难以真正有效。
成尚荣:加藤先生强调个性化教育要以儿童意愿为基础,解放儿童。顾明远先生对儿童有非常丰富的研究,请顾先生谈谈对个性化教育的见解。
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个别化教育不同。个别化教育往往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比如说要求一个班的孩子都要考到100分;而个性化教育则重在适应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就像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例如,学生可能擅长数学而语文较弱,教育应允许其发挥优势而非追求全科满分。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大田尧先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每颗种子都不一样,教育就是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机肥料,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就是个性化教育。
2010年中国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我强调幼儿园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小学要培养孩子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个性化教育是适性教育,需要通过多元方式支持学生发展。过去班级授课制难以关注每个学生,但现在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可以更精准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学习特点等,从而提供个性化支持。所以我认为,在创新时代,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成尚荣:顾先生提出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要提供土壤让其成长;二是提倡“大规模因材施教”,通过适性教育让每个孩子获得发展;三是人工智能时代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更有利条件。
智能时代的“变”与“不变”
成尚荣:顾先生有著名的“明远四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为我们培养未来人才指明了方向。请问二位:在智能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哪些方面会变,哪些不变?
顾明远: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互相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是跨文化沟通,提倡包容与尊重多元文化。各国文化、习俗不同,我们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套用他人,而应理解并重视多样性。在“一带一路”合作中,这一点特别关键。智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工具,但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是一直不变的。
成尚荣:人工智能再发达,国际理解教育中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交流交融的原则不变。我们既要扎根中国本土,也要与世界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藤先生怎么看?
加藤幸次:AI在信息搜索、翻译等方面能力强大,但人类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的方式无法被替代。就像我们过去的教学常由教师设定课题,而现在应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学习。即使有AI辅助,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合作仍是教育核心。这一点不会变。
成尚荣:两位指出,智能时代国际理解教育要从信息收集走向问题解决与创新探究。最后,请二位各用一句话寄语未来国际理解教育。顾明远:希望中国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既弘扬传统文化,又以开放的态度吸收世界优秀成果,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加藤幸次:我想补充的是,作为东方人,我们应思考如何避免成为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那样的人。我们仍面临许多重要课题,需要持续努力。
成尚荣:加藤先生提到鲁迅与阿Q,我想说,阿Q的时代早已过去。中华民族正走向自信、自豪与自强,加藤先生也对中国充满期待……感谢两位教育家的真知灼见。让我们铭记使命,共同推动教育进步。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