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周洪宇:发掘本土智慧  助力智能时代课堂教学变革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作者: 周洪宇 已有0人评论  2025/11/13 9:46:39  加入收藏

周洪宇:发掘本土智慧  助力智能时代课堂教学变革

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纵览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深远影响。数智时代的学校变革是21世纪全球性教育问题,而学校变革的核心与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变革。在人工智能全面兴起的时代,如何发掘本土原创性教育智慧,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按照国家部署,中国中小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围绕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实施场域——课堂教学,进行了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为应对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在于回归育人本质。课堂教学变革并非简单地将技术叠加于传统教学之上,而是需要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以本土教育智慧为根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的教育新生态。例如:“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学校立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其“共学共事共修养”和“小先生制”教育理念及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建设师生共同课堂、实施“三师课堂”的实践智慧。“三师课堂”强调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之间的交互协同,为教育活动搭建了教学相长、协同创新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从标准化教学转向个性化学习,从教师单向讲授转向三师协同共创,从而形成全新的教育生态。最近各地都在不断推进自己的本土探索,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无论是双师课堂,还是“三师课堂”,所体现的都是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辩证思维。 

 未来,我们要继续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发掘运用、发展创新更多的本土智慧,使其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协同育人的新力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与角色壁垒,重塑教与学的关系结构。要提升教师智能化“教”、学生个性化“学”、学校数字化“管”的能力水平。同时,还要以批判性眼光审视技术的作用,正确处理人与技术、传统与现代、“人师”“机师”与学生的关系,让AI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被技术逻辑所主导。 

 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技术向善”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构建出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未来张力的课堂新形态,真正实现智能技术与课堂变革的深度交融、和谐共生,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变革之路。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