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颜世民 已有0人评论 2016/12/27 9:40:11 加入收藏
——肥城市龙山小学课程生态建设概述
肥城市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肥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称“君子之邑”,是史圣左丘明的家乡,商圣范蠡最后的定居之地。在近代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著名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和罗荣桓、陈光指挥的陆房战斗就发生在肥城。“崇文尚德、务实诚信、开放包容、创新争优”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龙山小学位于肥城的东城区,由原来的龙山路小学迁建而成,目前有在校学生4500余人,教师224人。下辖“两区三园”—— 龙山、凤山两个校区和三个高标准的幼儿园。随着近几年,肥城市先后创成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学校的硬件办学条件大幅提升。
学校抓住泰安市“幸福教育工程”建设契机,以课程建设为切入口,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责任”教育为统领,逐渐形成了“传统+科技”的新体系。先后被评为中国创新教育学校、全国“争当小实验家活动”优秀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特色课堂文化建设重点试验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童心阅读实验基地。
一、对核心素养和课程的认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今年9月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课程是什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黄百炼语:“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承载着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一个核心任务。”
落到学校教育上,一个关键问题是:核心素养同课程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化和落实核心素养的三大途径之一就是课程改革。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达成,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必须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从而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设计必须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是三个: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意见。
张志勇厅长在《未来教育家》上撰文:用课程点亮儿童的生命。儿童的内在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为儿童的健康你成长搭建课程平台;用课程建构儿童的未来和人生。
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康德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源于对核心素养的深刻领悟,我们龙山小学始终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素质是学校的良心”,并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课程建设实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2010年开始,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着手进行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将弘扬传统文化与普及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形成了以“环境课程、文学课程、艺术课程、行为课程、文明礼仪课程和现代科技课程”为核心的五大课程体系。
(一)环境课程
环境课程是隐形课程,承载着学校文化的深厚内涵。2012年初学校确定了以“润责”核心的办学理念,“润”即浸润、熏陶、润物细无声,体现了责任教育的方式方法,“责”即责任,要求师生做一个负责的人,是责任教育的目的。
环境课程的实施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体现,学校力求使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墙壁成为承载责任的平台,每一个教室成为培育责任的空间,点点滴滴见责任,时时处处有教育。
学校主教学楼上方校训“做一个负责的人”七个大字熠熠生辉。正对校门的是责任文化墙,正面篆刻学校的办学特色——责任,与校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背面各有大手小手和深深的大小足印,阐释着责任教育的多元化思考。在责任广场东侧设置了竹简式石雕责任墙,它形如一卷展开的竹简,古朴典雅,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上镌学校教育理念及古今中外对责任的经典诠释,时刻警醒着师生要牢记责任。
教学楼内,主题文化多姿多彩。每层楼一个主题,涵盖责任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经典诗文、艺术赏析等。每个主题以名言警句、横梁标语、小故事、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诚信”文化墙、图书角、“责任视窗”、“诗雅图”、“安全小贴士”、“礼仪广角”、“责任小明星”等主题文化墙均采用浮雕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教学楼内两侧,制作楹联,名言警句铭刻于上,学生在进进出出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教育。
学校花园内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块文化刻石,或稳重敦厚,或姿态飞扬。有传统教育思想的展示,如:“和”“易”“思”,“预”“时”“孙”“摩”等,也有“三友”园,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有时候即使只有一个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比如在操场边上,“健”字,既提示着人们要强身健体,也传递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千年文化。“忠恕”两个字位于学校主干道上,向人们传达着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环境是静态的,而人们的认识是动态、多样的。面对枯萎的树木、石缝中的小树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我们通过石刻、铭碑等形式,从生命和成长的角度去解读、认识,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物化于心,迁移内化。谆谆石语,向人们传达着千年不息的中华文明。丰厚的传统文化环境,滋养着学生的生命、丰满着学生的精神,传统文化的基因润物无声,自然生长。
教室内制作了“班级宣传栏”“班主任寄语”“名言警句”“图书角”等特色设计,楼名和路名均取自国学经典,塑造了和谐统一、内涵丰厚、昂扬向上的文化气象。让师生在有“形”的“润责”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厚重底蕴。
(二)文学课程
学校文学课程包含国学课程和诗词创作课程,国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国学经典学习为主,诗词创作课程面向热爱诗词创作的学生,以诗词社团为主。
国学课程彰显古典魅力。2014年,学校以“国学启蒙,修身润品”为指导理念,引进小学六个年级的经典国学教材。全套教材共12册,一二年级学《蒙学》,三四年级学《四书》,五六年级学《老庄》《史传》《散文》。语文教师兼任国学,每周一节国学课。学校保证课时、保证专业教师任教、保证定期常规检查、评比检测等,用制度保障课程开展。
高标准建设了古色古香的“国学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文明礼仪教育。每年一年级新生都在国学堂身穿汉服、头戴礼帽举行隆重的拜师礼。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一位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提到为什么要讲诚信时,一个学生的回答。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更提升了学生的品德修养。除一周两堂的国学课外,学校将午诵与经典诗文诵读相结合,孩子们一起读,在你追我赶中,你读我和,在集体诵读的氛围中,传承国学经典。
尔雅诗社滋养传统文化。本着“普及+特长”的原则,组建了尔雅诗社,创作并发表师生诗作800多首。为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楼梯转角空闲处设置“国学角”,镶嵌名言楹联,放置国学经典、文学名著。现在每到课间,总能看到楼道里捧书乐读的孩子们。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书香童年读书节,通过“读书跳蚤市场”“图书漂流瓶”“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开展,“国学达人”“国学小名士”等评选提高学生学习国学兴趣,让学生在读书中、在国学学习中传承中华经典。
凤山校区以国学经典诗文为词,以韵律操为节奏,形成了特色的国学韵律操。全体学生在课间操时间,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一边背诵国学经典诗文,一边做自创的国学操,学生在律动中感受经典,在潜移默化中记忆经典,完美实现了国学与艺术的融合。
如今,国学已经走进每个龙小学子的心田,成为最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有的孩子已能全篇背诵《道德经》、《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浸润着孩子们的思想,丰厚了文学素养,滋养着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给予他们美好、力量和希望。
(三)艺术课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实现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是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为了尽可能的解放孩子,使其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获得自主的发展,学校以艺术课程为突破口,始终秉持通过艺术课程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优化学科艺术课程。学校将个别艺术学科内容作必要的“增、删、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删除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当改动原有教材内容;努力整合艺术学科课程。今年,学校开设话剧校本课程,通过创编、改编剧目,同学们的表演能力、习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5月,在肥城市故事力大赛上,凤山校区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参加泰安市比赛的“通行证”,最终由学生和老师编演的故事剧《红岩魂》一举夺得“泰安市第三届故事力大赛”县市区一等奖。
开发校本艺术课程。 目前,学校开设了40多门校本课程,包含太极拳、舞蹈、剪纸、书法、泥塑、三棋、话剧等课程,将学生艺术素养培育与学生兴趣之间形成最佳对接。孩子们每学期自由选课,间周三上课,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强化活动艺术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七彩童年艺术节”,创设艺术系列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利用艺术展演和比赛活动,组织学生文艺汇报演出,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艺术素质。
创新社团艺术课程。学校以艺术类社团为载体,为孩子创造一宗全新的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经历童年、享受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同伴教育,寻求个性发展。每周二至周四下午阳光体育时间,特长学生到社团集合,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开展活动,舞蹈社团、管乐社团、太极拳社团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结出了累累硕果,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发展。
(四)文明礼仪课程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近几年,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形成独具特色的行为课程,把学校责任文化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班级德育是思想教育渗透的关键,每周一节责任教育主题班会,结合责任教育指导手册,与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在创新教育形式上动脑筋、下功夫,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情感,提升责任能力,学会做人。
学校多名学生在捡拾到贵重物品后及时上交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失主,“责任”已成为龙小学子最闪亮的名片。学校建有两个失物招领“诚信角”,学生自主管理,将捡拾到的物品放分类摆放登记,丢失物品的同学到“诚信角”可以认领登记。密密麻麻的登记簿和认领簿是对文明礼仪教育最好最真的诠释。
培养习惯要靠持续不断的加力、反反复复纠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校每两个月确定不同的行为习惯主题,比如今年9-10月,确定了“两排三行”行为习惯养成计划,11-12月确定了走廊楼梯靠右行的习惯主题。通过升旗仪式、课间操广播教育师生,明白习惯养成意义,以级部为单位进行现场行为习惯培养,视频、图片示范,教师大队委监督纠错,最后进行行为习惯的考评。开学两个月来,全校师生基本形成了规范的行走习惯。两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让孩子小学阶段受益,让孩子终身受益。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文明礼仪课程向家庭、向假期延伸,在作息习惯、作业习惯和读书习惯等方面对孩子做适当引导。假期内,以“我的假期我负责”为主题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长可以对孩子表现进行评价反馈,学校针对家长反馈和教师了解对学生做全面分析,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个别教育。在文明礼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学生评价与班级“责任之星”评选相结合,每月一小评,在每级部责任明星宣传栏内进行张贴展示,每学期一总评,评选班级“责任之星”。
校园内,一次耐心的等待,一句善良的问候,一个弯腰捡拾的动作……龙小学子在不经意间传播着热情、尊重、规范和文明。
(五)现代科技课程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积极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科技课程。
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造科技课程训练基地,学校建设了校园科技馆和“桃娃梦工坊”创客室。以科技馆为阵地,开设音乐制作、科技入门、数字星球、科技体验、数学建模、地理地图、拓扑练习、积木搭建等课程。现在,科技馆全部由学生进行解说、操作。创客室引进全套乐高机器人设备,高端3D打印机等,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各种创客技能,俨然化身小桃娃,主宰梦工坊。今年6月份,在全省创新教育节上,我校桃娃梦工坊惊艳亮相,获得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的高度评价,他欣然题词:从创客中飞出未来的梦想。
以现代科技课程中scratch(MIT 猫爪编程软件)课程开展为例,教师针对学生热爱电子游戏的特点,以“我创故我在”激励学生,以“自我创造游戏”代替“上网搜索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培养编程思维,提高学生创客素养。
每年11-12月份举办创意童年科技节,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队员科技创造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蝉联两届肥城市科普知识竞赛冠军,获得泰安市级一等奖。在WRO世界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机器人创意队和足球队均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中,累计获全国金奖76个,有16名队员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三、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对课程建设进行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或深或浅进行了一些思考。
1、要处理好系统课程与随机课程的关系。随机课程与系统课程是点与线的关系。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最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设置的,是基础课程。而随机课程则是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需要进行的有益设置,是必要课程。随机课程不能随意,必须保证质量,彰显特色。学校确定随机课程,也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充分的教育理论作支撑。
2、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的关系。课程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唯一指向是追求办学特色,这是特色化课程的误区。追求课程建设的特色化,说到底,是要遵循儿童本位,如果特色课程建设是为了学校办特色而不是满足儿童发展的话,这个特色不是我们学校所需要的。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内在逻辑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二是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三才是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3、要处理好课程选择与教育规律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的选择不是“影子工程”,也不是“面子工程”,上级叫开设什么就开什么,人家做的什么咱也做什么,这些做法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是不能要的。课程的选择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多方去挖潜。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偏离了学校文化与特色去盲目开发学校课程,容易让课程流于形式。一所学校的特色化,才会形成教育整体的多样化,避免千校一面。所以要提炼核心价值文化,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学校教育发展与地域资源息息相关,校本课程自然要整合地域特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要素。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学校就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开设特色课程。同时,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要不断邀请资深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指导课程的开发实施。
4、要处理好课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课程资源应该是丰富的,倘若没有丰富的、恰当的课程资源,再完满的课程计划也无法实施,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为实际的教学成果。但这种丰富应该体现在课程类型的多样化上,而不是单纯的数量的增加。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对未来国家公民的的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回应。如果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肤浅不恰当,课程实施过程简单粗糙,就会给课程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课程的选择必须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删减,宁愿开设的少一点,也要保证课程的质量。我们学校开始的时候校本课程近百种,随着课程的开展和认识的不断提高,种类逐渐减少,现在只有40多种,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对历史负责,弘扬传统等。二是创新,对未来负责,开展科技教育,传统与科技两翼齐飞,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让每一个龙山小学的血神更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