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网 作者: 韩兴娥 已有0人评论 2016/8/23 9:48:40 加入收藏
我崇尚简单的教学,细读文本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再来看一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你会激情澎湃吗?鬼才相信呢!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而且不但自己体会,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这是不是太可笑了?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拉硬拽地体会感情假不假?累不累?这样一首浅显的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把宝贵的童年时光多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我教这首诗的过程简单至极。先开火车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正腔圆。然后让学生回答:王维干了一件什么事?送别元二时的环境如何?他跟元二说了什么话?这样的问题班里最差的学生也答对了。得,孩子们懂了,不必逐字逐句讲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浥”是什么意思?只听唰的一声,我的弟子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开了因使用频率极高而破旧的字典。这个字的意思明晰之后,这一首诗的教学就结束了。连背诵加理解,不足10分钟,既没有“精讲”,也没有“粗讲”。
3.课堂直播与拒绝公开课都是因为简单
2010年春季一开学,教科院对我的课全程录像,一星期播八节课,包括写字和作文,我和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摄像机和网络的监督之下,我在教室上课,大家都能从网络上观看我们的课堂直播,课后还可以“点播”。这一录就是三个学期,三、四年级的课堂都留到了网络上。这期间,有两次大型的研讨会,一次是2010年4月中旬,“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会读会写’”项目组合作备课培训班的老师听我的课,张鹏校长告诉我志同道合的老朋友要听我的课,我一口气给他们准备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为了给王荣生教授留出讲座的时间,我只讲了两节。第二次是2011年4月,山西的《小学生拼音报》社给我召开的“韩兴娥教学艺术研讨会”,我的课,是和学生共读一本难度很大的书《穿越唐诗宋词》,这本书虽然不适合小学生读,但最能体现海量理念——白话文和文言文同步推进。两次大型会议之前,同类型的课都在网络上天天直播,同一本书,一节一节往下学,到了公开课那天,学的是全新的文章。敢于天天公开,是因为我的课形式简单,备课不像细读文本那样麻烦。
“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会读会写’”项目远程备课培训班
韩兴娥与王荣生教授、郑飞艺博士
2007级学生毕业后,我封刀挂剑,不再讲公开课。拒绝公开,更是为了将简单进行到底。在只有我们师生的教室里,多读书少说话。我听到孩子读书的声音,无论流畅的,还是结巴的,都感觉很美妙,很享受孩子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但形式过于简单会让听课的老师感到乏味,听课的老师想看到老师和学生的精彩,为了将简单进行到底,为了师生的淡定从容,我退休之前拒绝公开课,真正让师生享受的成功是公开课无法呈现的。比如,我们的阅读星级评价使学生个个感到到成功的快乐。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