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解读全球素养教育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作者: 唐丽芳 杨芸艺 已有0人评论  2019/7/5 11:11:51  加入收藏

全球素养是21世纪知识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从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来看,全球素养是各国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维度。自1988年“全球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到2018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明确提出将全球素养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全球素养教育的实质性进展,这必将促进各国去反思本国推进全球素养的路径和进程。从我国的教育改革现状看,全球素养对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人、培育负责任的中国公民和全球公民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素养的内涵

作为新时代人才形象的描绘,全球素养是建立在全球化、知识社会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世界各国和机构都意识到全球素养的重要性,将其列为21世纪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提倡开展全球素养教育。如何界定全球素养的概念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对于全球素养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典型的观点。

1. 广义视角:全球素养=核心素养

按照广义视角的定义,全球素养即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的素养结构。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对全球素养的界定倾向于21世纪技能,也就是核心素养,认为全球素养是学生具备的必需的技能,与读写和计算技能同等重要。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探究和创业精神,合作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全球公民意识。非政府组织“世界智慧”对全球素养的定义也倾向于一种综合的关键能力:“指在当今这个联系紧密的世界生活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具有全球素养的人是终身学习者、对文化差异有充分的认识、具有理解和思考的多元视角、具有批判意识和比较思维能力,具有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接受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够理解重要的全球性议题。”

2. 狭义视角:全球素养=国际素养

狭义视角的定义倾向于认为全球素养是以培育全球公民为目的,体现为学生的国际知识、国际技能、国际思维、国际理解以及国际执行力。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强调在核心素养框架中要渗透全球意识。新加坡政府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将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重要维度,认为全球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学生应该为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我国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把国际理解作为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与世界其他国家提出的“全球素养”有相同的目标。对全球素养的构成,学者们基本形成了“三维度”和“四维度”两种划分方式。

(1)三维度论

全球素养是一个有着多重维度的目标领域,包含知识与理解力、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美国学者谢赫特(Schechter,1993)和克罗格(Kroeger,2001)认为全球素养包含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亨特(Hunter,2006)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二者的理论,在技能维度中增加了跨文化的经历。OECD在2016年七国教育部长会议上提出“全球素养”并在发布的《为了包容世界的全球素养》(Global Competence for an Inclusive World)报告中指出:“全球素养是一种能力: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自我和他人的观点、判断和认知能力,在相互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他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地互动的能力。”

(2)四维度论

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作为美国和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政策研究及教育文化机构,为向全球学生提供更好的全球素养教育,于2016年9月成立了“全球教育中心”(Center for Global Education at Asia Society),并将全球素养定义为“理解具有全球意义的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的能力”。在其2011年发布的《为全球素养而教:为我们的年轻人融入世界做好准备》中将“世界”这个词诠释为“不仅是地球上的不同空间,还是由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的人、文化、想法、问题和机会所构成的人类经验”。将全球素养分为观察世界、识别观点、沟通思想和采取行动四个维度。

OECD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零点计划”在2017年12月合作发布的《PISA全球素养框架》中,也将全球素养划分为四个维度。在该框架中,“全球素养”被定义为“一种多维能力,即审查并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欣赏他人不同的观点和世界观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开放、恰当并有效交流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通过OECD对全球素养概念的厘清,从最初的三个维度增加到四个维度,增加了“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不难发现全球素养培养从单纯思想认识转向沟通和采取行动。

(3)对全球素养内涵的澄清

对全球素养内涵的理解更能够彰显在学生全面发展框架中国际理解和国际执行力的重要性。维度的划分并不是争议所在,其中最关键的共识是,全球素养教育强调学生基于对国际知识理解基础上,在各种真实的全球重大问题和相关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OECD的全球素养概念中,运用了“competency”这个概念,它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中所使用的“literacy”不同,认为素养是调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连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世界相联系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因此,全球素养的维度并不能孤立存在,内涵也并不是简单的维度叠加,而是各个维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形成学生的国际执行力。

二、全球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

全球素养教育从1988年提出,产生于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到今天形成世界各国、各个教育领域皆重视的格局,其发展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素养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它关注教育所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全球学习格局。全美教育协会指出:“全球素养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全球素养理应成为教育——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OECD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将会与来自不同背景与文化的人一同生活和工作,学校需要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欧盟认为全球化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每个公民都必须具备广泛的核心素养来适应迅猛变化的世界。

1. 相互联系紧密,但不宽容日益严重的全球化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对于人权和尊严的渴求正在上升。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但不宽容现象和冲突依然层出不穷。”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复杂世界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教育和知识作为全球共同利益,在国家教育系统的决策中,要关注如何塑造公民身份以及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教育应该以如下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基础和目的: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未来依靠的是确保下一代受到21世纪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有胜任力,在多元化世界中茁壮成长并处理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在复杂的世界中,基于全球素养的教育是年轻人就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关键。

2. 承认多元世界中的文化多样性需求

社会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是激发人类创造力和实现财富的最大源泉,它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全球素养教育。通过教育改变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看法,培养人们面对文化多样性的开放态度与批判性思维。

3. 新的知识视野带来新的国际关注

全球化、新的知识视野带来的数字革命、网络世界、大量的人口迁移、神经科学的进步、替代能源等趋势引发了新的国际关注。与此同时,社会需要一种新型毕业生来应对各类全球性问题。在21世纪初期由于新的知识视野的融入,我们正在重塑对于环境、交流方式、安全、文化认同、公民身份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这些变化为年轻人带来新的要求和机遇。为了使年轻人能够在新的全球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合作与竞争,学生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更具相关性的学习以及实现自我的学习。

0
0
关键字:全球 素养 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