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4/1/6 21:28:52 加入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苏州大学期刊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经成功落下帷幕,备受学界和业界瞩目的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新鲜出炉。
本次活动于11月初启动,经过文献梳理、数据统计、学者推荐、专家研讨、网络投票、最终评议等程序,评选出最终结果。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实践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参与。为期15天的热点条目征集,共收到条目近200条;为期6天的投票,共收到近千张选票;共梳理出25条备选热点,并最终评选出10条年度学术热点。
2023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
1.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传统根基、现实路径与未来图景
3.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潜能、价值与挑战
4.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5.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径
6.跨学科学习视角下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7.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突破
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9.数字化转型赋能终身学习机制探索
10.老龄少子化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热点一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入选理由 :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各学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当代教育学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此,2023年教育学界等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阐释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转向和时代需求;第二,探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框架和理论来源;第三,厘清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在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同时把中国教育学放在世界坐标中审视,为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第四,让数字技术赋能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并成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持续动力。
(张彩云,《教育研究》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专家点评:
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无疑是这一年教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说明中国教育学人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自觉意识。但是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应只关注如何去“建构”,也需要考虑如何被“接受”的问题。没有一定数量的全球接受者和追随者,中国教育学界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任务,最多也就完成了一半。这涉及未来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理论解释力、实践指导能力以及与其他现有知识体系相比所表现出的理论优越性。
(陈洪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点二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传统根基、现实路径与未来图景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学界广泛关注,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内涵与特征。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蕴含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并扎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二是推进路径。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新局面、加快构建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等方面,并深入研究教育的各个分支领域的现代化。三是未来图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满足人民教育期待、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同人类命运相交融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格局。
(江波,苏州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
专家点评:
自“面向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出台以来,教育领域不断把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教育现代化的探索逐渐丰富,为深挖内涵、完善体系、政策设计与路径落实提供了沃土。但也要看到,当前相关研究对于教育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混用、套用,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体现教育现代化内涵,教育现代化实践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宏观顶层设计和理论系统支撑。未来应立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充分结合本土经验和特色,反思其他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和问题,准确提炼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热点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潜能、价值与挑战
入选理由: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任务迁移和内容生成能力,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探讨,焦点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给个性化教学带来无限潜能的同时,也会对传统的学术规范、师生关系和伦理观念带来极大挑战,但毫无疑问,其出现为未来教育变革创造了极具操作性的技术途径。本年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的大量前瞻性成果发表,更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学习形态、教学评价、资源供给、师生角色、学术伦理等方面给教育带来的价值和挑战。关于该话题的实践、实证和理论研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热度。
(谭明杰《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主编、教授)
专家点评: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背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大语言模型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无限可能,吸引了许多教育学者的目光。当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就机遇而言,主要包括赋能自主学习、革新教学模式、重构课程资源、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等。就挑战而言,主要包括知识异化风险、学生主体性异化风险、教学过程异化风险、数字伦理风险以及数字教育治理风险等。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会同六部委共同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在未来,还需加强跨学科研究,联合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的教学组织形态研究、教学效果实证研究、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人机协同教学研究、师生数字素养研究等。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开发应用中暴露的大量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亟需进一步加强立法研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开发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探究教育大模型在教、学、评等方面的应用。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热点四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入选理由: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以科教融合为主题主线,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开展科学教育。2023年,学术理论界对此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包括培养的重点与方向、评价制度、早期培养等;第二,教育强国目标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机制研究;第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本土经验与理论构建;第四,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小学科学教育;第五,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第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经验与借鉴。
(李涛,《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
专家点评: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学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标准已不再是单一的维度,学术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领导力、艺术或体育才能等都逐渐被纳入拔尖人才的范畴。同时对拔尖人才关注的重点也不仅局限在个体本身的能力和成就,还包括在各领域中体现的创新精神、谋求公共利益的同理心甚至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情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一主体或者多主体协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面向未来,学界应注重加强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推动组建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中心或专家智库,或设立“文科实验室”,组织跨学科的专兼职结合的专家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李立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热点五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径
入选理由: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2023年,围绕该主题学术界集中讨论了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意义蕴含和主要特征;其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重点在政策层面关注“优师计划”“协同提质计划”助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其三,教师教育体系的国际建设经验探析以及结合国情的落地建议;其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未来总体布局设计和具体实施路径。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挖掘扎根中国大地的教师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新局面。
(王建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总编辑)
专家点评: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国家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先手棋。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节之际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部推出“国优计划”,全面助力教育家精神落地。在本年度,教师教育体系学术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透析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擦亮底色、坚守本色成为教师教育体系建构的基点;二是关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开放性、多维性;三是重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短板问题,补齐幼儿园小学师范教育体系、非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教师跨学科能力培养体系短板迫在眉睫。本领域研究更加关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同时,迫切需要研发原创理论、创新落地政策等问题。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热点六 跨学科学习视角下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入选理由:
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在成为一种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策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023年围绕这一主题,学术理论界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梳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意义,揭示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技能。第二,研究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以营设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学习环境;研究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机制及要素,主要包括高阶思维技能的发展、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环境设计。第三,研究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原则与评价等,探讨不同学科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策略和评价手段。
(曾艳,《教育学术月刊》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首先是在内容层面上以“跨学科主题”的样态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按照10%的比例被界定的。这一举措将跨学科学习置入学科教育,使其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题中之义。自新课标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历史源流、理论基础、重要意义等基础性研究,跨学科学习类型研究,基于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等,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实施路径。
后续研究还需关注:第一,面对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的定位,对目前多载体、多样态的跨学科学习进行系统思考与理论建构;第二,进一步研究跨学科学习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要素和问题,如学科组合关系、不同教学载体在任务设计和评价上的异同、评价与效果分析等;第三,更加关注新教材中跨学科学习的设置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建立起教学与评价探索与相关教材编制之间的反馈通道。
(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热点七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突破
入选理由: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出口学段和高等教育的入口学段,如何多样化发展,既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要,又满足高等教育多元分流的需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2023年以来,围绕该主题学术界集中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高中多样化的理论基础研究,从学理上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如多元智能理论、生态效应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第二,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发展研究;第三,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与评估研究;第四,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探索基于特色的育人方式转变;第五,高中多样化国际比较研究与政策研究。
(徐士强,《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颁布以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一直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所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差异化教育服务,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素质教育,减缓家长择校压力,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在当下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实际上,我国高中教育在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未来,研究者需深入分析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中在机制体制、招生考试、普职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办学质量评价、资源保障等领域面临的真问题与真挑战,探索在区域、学校水平上推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整体发展。
(赵德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热点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攸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2023年,研究者从关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的理论问题转向关注其“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者探索了省域范围内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更小范围内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架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这些研究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知。
(庄西真,《职教通讯》杂志社社长)
专家点评:
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再次受到学界关注,研究成果呈现增长趋势。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从结构视角来看,主要集中在内涵意蕴、结构体系、构建困境及实施路径等方面。从功能视角来看,主要集中在体系的外部适应性研究,如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普职融通等研究;体系的内部协调性研究,如中高职衔接、职教本科发展、职教高考制度等研究;体系的内部适应性研究,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研究。
下一步研究建议:第一,廓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理论边界,凝聚研究共识。第二,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土理论建构,强化中国特色。第三,强化多元研究方法的协同使用,提升研究效度。第四,构建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协同研究平台,为现代职教体系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
(王振洪,浙江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热点九 数字化转型赋能终身学习机制探索
入选理由: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化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终身学习机制和体制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学界围绕此选题开展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成机制与实践逻辑研究,数字时代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框架构建研究,数字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挑战与生态建构,等等。可以看出,以物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通用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加速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远景目标,拓展终身学习的机会、条件与方式,有助于打造高质量、多元化、立体衔接的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张绒,《电化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
专家点评:
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历史进程中,数字化转型在赋能终身学习机制中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综观已有研究,目前尚存在三方面亟待突破的问题:第一,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成熟度问题研究。数字技术尚未完全涉足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过程,技术应用教育领域的风险规避与潜力激发等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化。第二,教育与学习主体的转型意愿与现实能力问题研究。智能技术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教育与学习主体的主观转型意愿,终身学习相关主体基本素养的更新和提升问题亟待重视。第三,数字化转型与终身学习机制的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这既表现在数字化转型体系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两个体系的兼容性上,又表现在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与数字化技术双向融通的可行性上。
未来研究可以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数字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研究,二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终身学习的生态链研究,三是数字化转型技术与人的生命伦理关系研究。研究者要重视数字化技术转型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智能化识别,保证终身学习机制的流动化与个性化。
(侯怀银,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热点十 老龄少子化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入选理由: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我国积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并希望通过发展托育、鼓励生育的策略来缓解这两大人口变化趋势带来的压力。为此,国家自2019年以来印发了多个政策文件。目前围绕这一主题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表达了关切,体现了鲜明的交叉学科研究特色。第二,在教育学学科内部,学前教育学对托育服务普惠高质量发展最受关注。第三,从家庭需要出发探索了包括家庭托育点、社区儿童中心等在内的多样化托育形式。第四,新生儿童数量的减少让幼儿园面临向下延伸的需要。第五,对托育服务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探索为老年学等新兴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赵南,《学前教育研究》原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2023年,托育服务问题受到了包括教育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关注,属于跨学科热点话题。目前的研究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托育服务的公共性,主张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普惠性的、“托幼一体化”的服务供给;调查各地当前托育供给和需求关系、人口变化趋势和托育供给潜力,提出基于“托幼一体化”的资源整合方案以及专业人员培养方案;总结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地托育服务经验。未来托育问题研究可向以下方面拓展:一是强化研究的教育学视角,以婴幼儿的需要和成长发展为本位,与其他学科形成互补和呼应。二是凸显实证精神,对现有保教质量进行真实而丰富的调查研究。三是探寻文化适宜性,深深植入本土历史和文化情境,为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于本土的思路和方法。
(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