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

来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作者: FSL-NIES 已有0人评论  2022/2/7 9:38:31  加入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面对新时代新变局,教师对未来教育和未来社会的认知,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工作中是否、能否培养时代新人的行动力度。为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通过自编问卷,在2020-2021年期间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度刻画全国教师对未来教育认知现状,为我国深化推进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样本涵盖全国33个省份(包括港澳地区),问卷对象为中小学学校的教师、中层管理人员及校级领导,内容包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当前政策的认识与态度、当前的教学现状与挑战等,共回收有效问卷52031份。调查的核心结论如下。

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引领成效初显

教育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教育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教育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多样性与合法性等特征。人们处于教育政策之中,不可能不追问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政策,也不可能不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政策进行评判。[1]教师也是如此,作为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和深入领会国家颁布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并认识与理解政策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才能更好地指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朝向正确的方向。

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结构体系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教育精神、文化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等,其中思想政治意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遵循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主要表现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认识端正等方面。[2]显然,对近些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领会,并入心入脑,有助于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的加强和整体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一)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认知

未来教师职能变化是国际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对未来教师角色变化认知与国际接轨。从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来看,近九成教师认为未来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变化,其中,近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职业会消失,只有13.25%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不会发生变化。

图1 教师对教师角色变化的预测

进一步分析未来教师角色变化,八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学生品格(83.56%)、加强情感交流(81.14)和采集(80.38%)。其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77.16%)和课程开发(70.06%)。

图2  未来教师的工作任务(单位:%)

(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成为常态,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识明显增强。调查显示,72.97%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非常高或比较高,仅有2.41%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比较低或非常低。同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备课、资源共享等环节。受访教师表示最常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场景为课堂教学,比例高达89.54%;其次是备课和资源共享,比例均超过70%。在教学研讨、师生交流、家校联系、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测验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比例分别为:55.49%、51.64%、50.09%、40.09%、36.94%。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节有显著性关联(χ²=1700,p<.001)。西部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和备课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相对最高,东部地区教师在资源共享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超过其他地区教师。

(三)教师对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可

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革命的深入推进,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过程中,教师对未来学习方式更加熟识和认可。调查显示,近九成教师认为未来教育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在各项学习方式中,受访教师认为在未来教育中,最倡导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88.27%的教师选择;其次是小组合作学习(70.76%)、情境化学习(67.71%)和个性化学习(63.77%),比例超过60%。

图3  未来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

二、未来教育实践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教师未来教育理念落地不足

教师实际教学行为与对未来教育理念的认知上存在巨大差距,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课时安排方式以固定课时为常态。

调查显示,在学校的教学组织中,班级集中讲授平均占比70.59%,个性化学习平均占比29.41%。

图4  教学组织方式中集中讲授和个性学习所占比例

从学校的课时编排来看,固定课时是主要的课时编排方式,所占比例近八成,弹性课时所占比例为21.68%。东部地区学校开设弹性课时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学校,女教师采用弹性课时的比例略高于男教师,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采用弹性课时的比例最高。

图5 课时编排中固定课时与弹性课时比例

(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效能不高

与使用意识相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不足。43.2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占比最高。这说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十分迫切,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这将是未来教师成长的重要课题。同时,教师更多采用纸笔测试采集数据,大数据素养还有待提升。67.91%的教师最常使用的采集数据的手段为纸笔测试,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平台(59.23%),电子白板排名第三(37.60%)。接下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笔和电子纸采集数据的比例分别为24.58%、13.78%和11.81%。

(三)教师成长受阻于工作负担沉重

为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成长去除障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各省市也依此文件出台了相应的教师肩负清单。然而,调查显示的结果是,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的进程。例如,有79.02%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没有时间开展教学改革”是开展教学改革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占比最高,分别超过排在第二的“过于注重成绩,没有开展教学改革的空间”和排在第三的“过于注重成绩,没有开展教学改革的空间”13.81个百分点和28.8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地,有82.19%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最需要的支持是“减少教师非教学负担”,超过排在第二的“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14.68个百分点。

(四)未来教育认知教师群体差异明显

教师对未来教育理念的认知和实践在地域、性别、教龄、学段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以教师在未来学习方式认识上地域差异来看为例,虽然教师对未来教育最应倡导的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情境化学习等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同,但是在东、中、西部地区对不同学习方式的认同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不仅有东高西低,也有西高东低,中部塌陷或拱起。

三、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以成长体系为框架,让教师高站位为国家培养各级人才

随着未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也使得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未来教师。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构建以成长体系为框架的教师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及改革有法律保护,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细化有关规定,确保教师有权拒绝不属于自己权责范围内的义务。其次,要将教师需求作为教师成长体系构建的关键着眼点。由于意愿、能力、条件等差异,教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所以需要照顾到个别差异,尽可能地从其个性需求来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强化教师站位引领,要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教师职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把教学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

(二)以政策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关键教学能力发展

调研显示,八成以上教师对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关注度较高,六成以上教师对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较好,网站、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已经成为教师了解政策的主渠道。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进一步建设好、发挥好网络平台及各种自媒体的作用,并组织更多专门会议和培训,加大教育政策的宣传推介力度,让重大教育政策走入更多教师视野并入心入脑。

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深化对教育政策理念的解读,真正把教师放在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位置,为教师提供广泛学习和深入领会国家颁布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精神的脚手架,切实指引和助推教师未来育人理念转变,引领教师关键教学能力发展,有效赋能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三)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具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明显提升,下一步的关键就是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一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研制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其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新教师准入资格,使越优秀的教师就越擅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二是建立更加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更新教师培训方案,转变传统培训方式,逐步形成以参与式、体验式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三是鼓励教师根据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四)以学校治理为重点,优化整体教育生态

目前教师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和相关教育理念表现出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认识到未来教师角色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对未来学习方式高度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受制于传统外部制度约束和资源局限,不能有效将未来教育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建议在社会转型期,以学校治理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借力市场资源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整体教育生态,鼓励学校从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加强对话与合作,探索矩阵式、扁平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型管理方式,为教师践行未来教育理念,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优沃土壤和制度保障。

(五)以资源优化为基础,为教师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培训服务

教师是公认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合组织教师教学国际调查连续多年的数据显示,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入职和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国 “国培计划”稳步推进,建议在后续教师培训中,借助新技术优势,通过甄别、整合、盘活、精选、开发和补充等多种方式,开发教师培训需求诊断工具,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培训资源平台和专家库,充分挖掘数字化资源和培训主体间差异化专业优势,开列线上和线下优质培训资源清单,针对教师的个性化、动态化和常态化需求,为教师提供面向未来的、更加科学精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彭华安.教育政策伦理及其价值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28-30.

[2] 王光明,张楠,李健.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结构体系及发展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9,(3):81-88.

本文为《中国教师未来教育认知调查报告》的执行摘要,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和中国教育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完成。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