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2021年,全世界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关心什么?

来源: 《看教育》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2/1/9 21:05:15  加入收藏

导读这篇有关教育研究的「年度精选清单」,由美国知名教育媒体教育乌托邦(edutopia)梳理总结,涵盖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教育测量中心、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福特汉姆大学研究院、兰德研究院、《阅读研究杂志》在内的数家研究机构。

在2021年发布的10项研究结果,其中有3项是与美国文化直接相关的(移民学生、儿童阅读中的有色人物形象以及美国本土教师处境),我们直接略过;剩下的7项研究,都具有广泛借鉴的普适性。

这7项研究分别是:

1.儿童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简称SEL)的家长接受度调查;

2.重新定义什么是「好」学校;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在学生管理上的差异;

4.摸底考试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惊人魔力;

5.教即是学;

6.PBL的学习成果比传统学习方式好;

7.电子书比纸书更受欢迎,已成事实。

把这些“专业”研究成果一项项列出来,还挺像老生常谈的,但基于严密的调研、统计数据的支撑,让这些看起来老生常谈的话题,出现一些比较新颖的现象。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儿童社会情感学习(SEL)的家长接受度

这项调研由美国福特汉姆研究所(Fordham Institute)主持,他们调研了2000多位家长,请他们排列与SEL相关的词条,结果发现家长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毫不关心,因为“软技能与成长心态这样的词,缺乏学术内容”,家长更希望看到能指向儿童直接学习效果的词,或是关于生活技能的提升,但“社交”、“情感”除了让父母感觉孩子更难管之外,没有更积极的理解。

这项调研结果简直让人觉得全天下家长都是一样的。父母对孩子永远是指标化的评价,而非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成长的烦恼。

而福特汉姆研究院基于调研给出的建议是,让教育者与家长谈孩子的SEL时,尽量多使用指向结果的描述,并且最好将SEL“无情地与学术联系起来,父母就放心了”。

重新定义「好」的学校

试图给“好的学校”一个定义,看起来是一桩特别徒劳的事情,因为一所学校的「好」,不仅这所学校的课程、老师、文化相关,也会因为学生群体的情况不同,而发生改变。

但当我们宽泛去谈一所学校的好,那么至少是要揭示某种共同的品质,且这种共同品质尚未得到我们足够重视,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什么是一所「好」的学校,结论与上一条研究有关联,但研究发起方却完全不同。这个关于好学校的研究,由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起。

研究的着眼点落在高中毕业率和大学入学率上,他们调查了超过1.5万名芝加哥公立学校的高中生,发现一所强调社会与情感学习(SEL)的学校,学生的长远发展,“击败”了更关注考试成绩的学校。

在高中阶段,SEL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积极关系、归属感和适应力,SEL在教育的系统中,对表现不佳的弱势学生群体影响尤其大。

关注学生整体进步,并推动学生取得长远进步的SEL,将会成为一所学校“好”的标准,在未来不断显示重要性。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在学生管理上的差异

这项研究由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数学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挪威奥斯陆大学教育测量中心共同研究并发布结果,调研过程非常有意思:

研究者通过对比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面对同一种课堂情况的不同处理方式,去窥探教育者如何从“大局观”思考课堂。

研究人员要求 39 名新手和专家教师一起观看高中课堂的视频片段。在每个视频中,都会有破坏性事件发生:有学生大声说话,也有学生拒绝继续上课……被观察的老师在课堂中走动,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观看视频的老师,需要在反馈纸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课程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

差异非常显著。总结起来,专家型教师会自然而然地首先在课堂上建立一种积极关系策略,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时,会去寻找根源,看到学生背后的原因和行为驱动,会机动地调整课程的氛围,在权威与自由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更专注学生行为的根本解决方案。

而新手教师往往将学生的不当行为看作纪律问题,专注于纠正行为而不是追问原因,当课堂出现扰乱,会过分强调秩序和纪律。

总结来说,专家型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更详细、更互联的理解,形成对学生的整体图景,并从教育更宏观的画面感去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研究者称,专家型教师更有“大局观”(Big Picture)。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研究者认为,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这需要多年经验和培训才能补足,但如果新手老师有更多机会看到正确策略与有经验的课堂管理心态,采用看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但有效的策略,这些认知能够帮新手老师走上快车道。

以上三条实际上都与“教育的哲学”有关,而后面两条则与具体的教学法有关,而且研究单位都是美国心理学协会。

摸底考试的惊人魔力

摸底考试(Pretesting)一直是一种充满争议的测试。在学生在开始进入学习之前测试,目的是什么?为了更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还是为了筛选?后一种目的是让摸底考试“变味”,且充满质疑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削减了“以摸底考试了解学生”的功能。

如果我们去掉功利的做法,回归到摸底考试的本来用途,美国心理学协会研究表明,摸底考甚至能起到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美国心理学协会的研究中,他们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在学期前进行摸底考试,一组在学习后进行评估测试,最后一组就是按照常规的节奏学习,既没有预先的考试,也没有结果评估。

在跟踪调查的结果中,第一组学生在结业测试中,学业表现比第三组高49%,比第二组高出27%。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让错误产生”,是摸底考试发挥出神奇魔力的关键。因为“错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带着一种“寻找正确答案”的心态进入学习过程。研究表明,当学生努力纠正错误观念时,学习会更持久。

其实不光是这种摸底考试,所有测试都面对一种在使用上“恰如其分”的问题,让测试变成一种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帮助老师更了解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与表扬与批评挂钩,测试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

“小老师”:教即是学

无论是在中国学校的课堂,还是国外学校的课堂,“小老师”这样的角色都不鲜见。

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知识点讲解给自己的同学,使同学从不同于老师的角度去理解知识点。而对于讲解者而言,能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其掌握的牢固程度,可能远高于将一张相关试卷做到满分,因为“教”这件事需要更多复合能力。

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项研究,甚至还没真正进入“教”的行为,只是告知学生,“教”将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带着这一的目的去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哪些变化?

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组,在相同时间里学习一篇科学文章,内容关于多普勒效应,一种和声波和光波有关的现象,比如说,汽车驶向远方时发出的声音,音质和音调的变化就和这种现象有关。

当两组学生拿到学习材料,一组被告知学完会有考试,另一组则被告知,学完之后要把材料内容教给另一组学生。但事实上,这个“教”的行为并未发生。

在学习时间结束一周之后,研究者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第二组学生,也就是准备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的持续时间和深度上,都优于另一组:其中事实回忆得分高出9%,推理能力高24%。

研究表明,要求学生准备教一些东西,或者鼓励他们思考“我可以教别人吗?”——可以显着改变他们的学习轨迹。

以上两条都与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有关,并且非常有实用性。而最后两条研究则具有更多的话题性。一个关于项目制学习的效能,另一个关于纸书与电子书之争。

PBL能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吗?

PBL(项目制学习)的优势在于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项目情境,学生在分析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关于PBL的很多质疑也基于这种“情境”,当我们更关注于解决问题,很多更深刻的知识并不必要。这会不会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知识的理论层面,或是无法从知识系统中掌握学科。

能力与知识的矛盾,常常被看作是PBL很难解决的问题。

但在2021年,一项由南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共同参与的研究,指明PBL即使在高深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也都优于传统的教授型课堂。

这是一个涵盖全美114所不同学校6000多名学生的调查型研究,研究表明,那些设计结构良好的项目制学习活动可以更广泛地促进学习,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从深度和系统性方面的知识习得。

研究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让中小学生为当地农场设计供水系统,或是使用简单的家用物品制作玩具,以了解各种力学原理与应用。

随后将参加项目制学习的学生,与传统学习的孩子一起进行“知识型”测试,结果显示参加项目制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远高于传统课堂。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国内教育创新的媒体,《看教育》在一年中也深入课堂报道了很多国内的项目制学习经验,比如广州一土、杭州云谷,以及深圳爱文学校的很多探索与经验。实际上这个话题本不需要经过如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就能得到相似结论,但前提在于,只有“结构良好,设计科学”的项目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才能兼顾深入而广泛。

而何谓“好的设计”,实际上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那就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科背景,需要老师将知识的层级吃透,然后融入到有挑战的活动中去。但的确做到这一点,对课程设计者的要求非常高。《看教育》媒体也将持续观察、汇总各种课程设计的经验,在媒体中呈现。

纸书与电子书之争

读纸书,还是电子书?这是一个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意见之争,很难得到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但美国《阅读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作为一本关于阅读的权威杂志,还是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正式的、与学习力相关联的研究。

研究显示了一些结论,比如:纸质书比电子书更容易理解,而书写,以纸和笔方式进行的书写,比打字更能深刻地影响思维方式。

但电子书也从其他方面扳回一局,电子阅读附加的互动性、加强故事体验的音效,在帮助读者理解上,做到了更综合的体验。而工具性,比如即时性的注释、单词查找,甚至与其他读者互动,分享阅读体验,都是传统纸书不能实现的功能。

在研究的总结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怀旧是每一项新技术最终必须面对的一股力量。但这句总结的言外之意,也肯定了未来的确属于电子。

以上就是2021年世界范围内一些重要教育研究报告,看起来巨细靡遗,但实际上如果从中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不难看出,教育从一种人才选拔的功能,转向人才塑造与开发的功能,正在一步步走向精细化。关注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学习朝向更多样化的活动,更科技化的未来,这些都是最近几年逐渐显形,并将在未来走向主流的趋势。

2022年,为全人而教,为未来而学。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