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国际风向 >> 浏览文章

高书国:新发展阶段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境界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公号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21/3/18 21:04:09  加入收藏

《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新阶段,是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教育从基本现代化到总体现代化的新阶段。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背景下,必须对中国基础教育进行战略思考。

一、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境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国际政治经济复杂性、挑战性日益增强,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步入教育“总体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未来几年中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群众发展需求,对于“十四五”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期待。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的新使命和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行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起点和重要使命。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和更加现代的治理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也是中国教育进入整体现代化阶段新的战略任务和历史命题。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科学谋划好“十四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回答好教育如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如何与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如何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战略性问题。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局,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优化基础教育发展生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前教育普及而有质量,义务教育完成水平和学业质量进入世界前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从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向世界最好基础教育的战略提升,步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境界。

二、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局面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整体部署。

优质均衡将成为“十四五”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预测,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将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5%以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95%;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比例发达85%,2022年所有县(市、区)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比例达到20%。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发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变是一次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质均衡将聚焦以下重点问题:

1.以课程改革和标准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特色义务教育质量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现代、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以办学标准为重点,提升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保障条件;以课程标准为重点,建设世界先进的育人资源体系;以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以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以改进提升为重点,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教育评估体系;以投入标准为重点,建立与适应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教育投资保障体系。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实验,探索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背景下学校发展新路径、新经验、新模式。

2.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持续激发释放中小学办学生机和活力。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和培训质量,促进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推进现代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从根本上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让中小学校的办学活力迸发出来。

3.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健全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培育一批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的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构,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组织体系。倡导和鼓励省级地方机构,参与国际组织教育质量监测评估项目,改进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4.提升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形成教育研究的中国风格。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模式,创新基本理论,补齐中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短板。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提升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和综合教研水平。加强高水平教育智库建设,研究本土实践,总结本土经验,培养本土人才。科学总结、提升、凝练中国教育发展经验,提升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原生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终身性可称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国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体系正在进入整体重构和快速发展期,需要从整体论、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出发,站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思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使命追求、体系功能和基本要素,做好顶层设计、体系构建、制度建设和条件保障,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促进家校协同育人、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十四五”教育规划,要重新审视思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系要素,紧密结合教育整体改革和推进策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面向21世纪家庭教育发展需求的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家庭教育法律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强化家庭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的讲话精神,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设计构建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要求的组织体系、决策机制和协同机制;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构建主体、构建方式、构建策略,进一步研究“覆盖城乡”的内涵、标准、手段和策略,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家庭教育经费列支制度。一方面,要正确区分家庭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加大政府公共教育资源对于居家学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支持。通过《中国家庭报告》《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提供公共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过政府、市场、第三方等不同供给主体,提供丰富、多元、标准和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四、创造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新模式

建设基础教育强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过去40多年,中国教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需要教育投入;未来中国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同样也需要教育投入,甚至需要更多的政策投入、物力投入和财力投入。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已经从2000年的2700亿,增长到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40049亿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财政能力持续提升,教育经费占世界教育经费比例明显提升,已经从一个教育投入弱国成为一个教育投入大国。未来10-15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整体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教育强国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资源配置和财政资源支持。

第一,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调整和改善教育投入结构。在全国大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重视“软件”投入,更加重视教师发展,重视教育技术进步,重视未来学校建设。在国家层面,中小学教师工资占基础教育经费的比重达到60%以上,县区层面要占65%左右;建立乡村教师职务补贴机制,加大对乡村教师发展的投入力度,让乡村教师有尊严地工作、很体面地生活;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将更多的经费投资于人,投资于教师发展,投资于学生发展。

第二,要逐步扩大公共教育服务能力,补齐教育发展投入短板。重新研究和界定新发展阶段,公共教育服务的领域和边界,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适度扩大公共教育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家学习需求,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必要而稳定的公共财政经费,支持中小学和社区办好家长学校;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建设终身学习平台,支持老年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第三,转变“精英化”的高中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适度均衡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科学布局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要立足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强化高中教育的公共性功能,以县域为单位,以人口规模为基数,原则上10万人设立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实现高中学校布局适度均衡。取消跨县(区)招生,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生态,促进普通高中健康发展。

第四,要更加重视教育经费与项目评估,不断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为重点,以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为手段,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制,促进政府和学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实现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志存高远,需积步而至;锲而不舍,方金石可镂。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基础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选择,是教育实现总体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基础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发展阶段的新境界。

作者: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