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小学 作者: 王洪利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13:52:25 加入收藏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曾几何时,在莺歌燕舞、欢歌笑语的季节里,我们的学生却只能整天地趴在课桌前去享受那从窗边溜进来的春色,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在我们机械训练、千篇一律的作业中被冷落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困惑,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作业改革的征程。逐渐地,在我们的探索中,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成为我们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而在这其中,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作业竟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走在作业改革的路上,我们也倾听到了教师成长的拔节声。
一、作业改革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理念,课堂因之而和谐。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只有尊重学生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就能品尝到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这正是自主性作业向我们揭示的内涵。
我们的自主性作业让自主性赋予枯燥的作业新的生命,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作业的数量、难度、内容和形式上均给了学生自主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体验到努力后的满足与自信。如数学分为“希望起跑线”、“快乐学吧”“智力冲浪”“数学生活园”“数学札记”,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作业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的“小小资料库”“读读写写”“采撷花露”让学生分别在预习、搜集资料、基本词句、精彩品读等方面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真正拥有了作业的主动权。
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内驱力;做自己真正需要的作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作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和学生共同经历作业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也读懂了: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差异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所以,课堂上教师学会了等待,等待学生的自我转变;学会了分享,分享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学会了宽容,宽容学生的暂时性错误;学会了选择,选择优秀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会了发现,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闪光之处,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灵魂;学会了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因为这份作业,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渗透到了每一位教师的血液因子,切切实实的改变着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课堂是一条涌动着生命的河,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作业设计理念的提升拉动了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不知不觉中课堂氛围因之而更加和谐。
作业的自主性也便于教师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指导过程中为他们确立相应的目标,能力一般的学生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能力较强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有了目标的课堂,便拥有了更多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的课堂,让师生充满了一种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策划成功感;有了成功感的课堂,也就有了更多和谐的产生。自主性作业创生了一种和悦文化。
二、作业改革变更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课堂因之而高效
如果课堂中学生能为乐知而知,为乐学而学,为乐做而做;教师是为会教而能,为善教而强,为从教而荣,那么课堂自然就会形成活力无限、激情释放的文化氛围,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跃动起来,课堂何谈不高效呢?
翻开学生的语文自主性作业:你会发现学生正在主宰着自己的作业,改掉了传统的作业模式,在预习课文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提出问题;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还可以自己根据自己能力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读读写写”栏目里,不仅书写了生字,还搜集了多音字、近义词、辨析字……五花八门的形式,多的不仅仅是样式,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它使得每位学生都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与欲望,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课下的积累、思考、探究、合作,无形中积蓄了一份能力,使得课堂上的学生更善于交流,更善于发现,更善于学习。课堂成了个性思想的“碰撞所”,成了课程资源的加工厂 。
当作业每日里不断以新的面孔冲击着教师们的思维时,我们豁然发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不是仅指教材内容,而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知识和能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迥异的孩子,就算课前准备再充分、教学预案再完备,教学过程也“也不是一成不变没有激情的旅行,而是向未知挺进的航程。”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它让教师懂得关爱,提供合适的氛围,让学生真实地舒展,与学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它让老师们勇于发现,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理性角度分析、体会,挖掘出教学细节中的深刻内涵;它还会让老师们有一种开放的思想,更加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元思维,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知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