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HA社会创新学院 作者: 周贤 已有0人评论 2019/8/2 9:08:41 加入收藏
一个有心的小岛,来自武汉的圆子老师,主动承担了记录每一次碰撞的任务,并把这些线条画出来。于是乎,就成为这样密密麻麻几乎再也没办法添加的海图。我们计算了一下,光17届的小岛,平均深度的联结时间为4天一次,在线的讨论和交互就更是无法计入。
有意思的是,一些商业领域的加速器来和我交流的时候,他们注重的却恰恰相反:大部分人都会问:“到底哪一个团队值得投?哪一个团队最有潜力?哪一个团队的流量能够迅速上去? …...”
这样的独角兽文化,与我们的群岛文化,显然是两个概念。
然而,真诚的合作与深度联结,并不是只要站在一起就天然能够发生。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庆祝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期刊 《Science 》创刊125周年,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以提醒全人类,在接下来的100年里,我们应该关注和探索的前沿科学研究方向。
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 宇宙是如何构成的?”
而排在第16个的重大问题,就是:“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翻译一下:作为地球最高食物链条的人类,为什么我们的协作行为总是如此困难?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合作难吗?
我们来看看人们对合作的误解。
简单的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深入的交互。自然不是合作。
那么,经常在一起互相帮助,是不是合作呢?
这是我在非洲坦桑尼亚旅行时拍的照片。浩浩荡荡的东非稀树草原上,到处都是动物们的身影,其中最形影不离的就是这两位食草好基友:角马和斑马。
混乱的大迁徙也好,安定的日子也罢,这两种动物天天在一起成群结队的吃草、喝水、排队行走、互相呆望 …… 几乎从不分离。为什么呢?我们也很是好奇。
询问一番后,据说有两种原因:
原因一:角马和斑马虽然都是食草动物,但是消化系统不太一样。角马的消化系统精致,只能吃那些最细嫩的上端青草;而斑马适应能力好,消化系统更强健,对付粗粝的草叶、树叶、甚至灌木都没有问题。所以,往往是角马吃第一遍 “精料”,斑马还能在原地继续扫荡一遍剩下的 “粗粮”;配合默契,互有补充。
还有一个原因是:斑马视力好,听觉灵敏,只要周围环境稍有风吹草动,有潜在危险时,它就及时报警,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而角马的强项则是嗅觉非常特殊,能嗅出60公里范围内哪里在下雨或者有水潭,是寻找水源的能手。正因如此,在艰苦卓绝、食物不足、充满危险的大迁徙过程中,角马与斑马各有所长,团结合作,彼此帮扶着走过每一个旱季。
这是大自然里随处可见的“合作”,令人惊叹。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动物之间都可以合作无间,为什么人类社会的 ‘在一起工作’ 却那么困难呢?”
无论合作也好,协作也好,目的都是让不同的人(动物),通过在一起工作的方式,让那些靠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或提供更好的答案。然而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质的不同。
这张图来自著名学者Dave Snowden的复杂性战略思考框架。用于辅助我们认知不同的问题类型并进行决策。
简单来说,这个框架将问题域进行划分,把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归类为五种,分别是简单,繁杂,复杂,混乱以及失序。不同领域的问题,应当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 有意思的是,Cynefin没有直接的英语翻译。它的发音就是kv-ni-fen,可以被粗略地翻译为“生态” 或者“栖息地”,正好呼应了我们今天这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正如艺术家KyffinWilliams所解释的那样,「 cynefin 描述了一种关系:你的出生地和你的成长经历,你生活的环境以及你自然适应的环境。」(辛克莱1998))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