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喻聪舟 温恒福 已有0人评论 2019/6/10 21:12:00 加入收藏
三、重归人生境界教育的实践观照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人生境界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把握人生境界教育的“出发点”“支撑点”与“关键点”,从这三个维度思考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一)出发点: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觉解
提升学生对人生境界的觉解程度是人生境界教育的出发点。“觉解”是冯友兰先生谈论人生境界问题时提出的概念:“解是了解……觉是自觉。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觉,此是自觉。” 营造志同道合的人生理想共同体式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觉解的重要方式。
首先,以人生志向的激发为教育的重要维度。在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的现代教育中给师生关于人生理想的探讨留出余地、留出闲暇,在放松、平等的氛围下,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不预设探讨的标准答案,通过对人生追求的平等分享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境界,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交往去发觉师生关于人生理想的共鸣之处,求同存异地去生成师生共同体的人生理想。
其次,以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为方法提升人生境界觉解程度。学生人生境界觉解程度的提升不能以灌输的方式进行强加,灌输式的人生境界教育容易成为教师将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学生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尽可能崇高地回答人生境界问题的“应试”性的教育。应当以师生的情感交往为契机,促成师生共同体对人生追求的精神共鸣、情感共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感动、喜悦乃至挫折带来的教育契机,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实现对人生境界的引导。通过师生共同体的情感交融,增强学生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信任感,以共同体的共同人生理想的生成、提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再次,放慢教育节奏呵护学生内心深处追求崇高的“善端”的生长。《孟子·告子》中指出“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每个人心中都潜藏有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善端”,这种善端生发于学生内心对人生境界的感悟,越是陷于忙碌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人,越是难以直面内心深处对崇高的渴望。应当放慢教育的节奏给师生共同体的精神交流留出余地,在放松的氛围下滋养学生的心灵,呵护内心渴望崇高的“善端”的生长。一方面,摒弃对教育效率最大化的片面追求,给人生境界教育留出充足的闲暇,使学生有时间反观自己的内心,使教师能够耐心地与学生展开精神的交往、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超越急功近利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看见理想、感悟崇高,能够活出纯粹、活出精彩、“诗意地栖居”,从中体悟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对崇高人生境界的慕求。
(二)支撑点:塑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圣外王”旨趣
人生境界教育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不是将传统的人生境界教育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我国当前的德育中来,应当在秉承人生境界教育的精神旨趣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教育中部分陈旧、封建的内容,以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德育内容丰富人生境界教育。“内圣外王”追求是人生境界教育的精神旨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秉承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圣外王”旨趣的基础上,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容,即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内圣外王”旨趣,是实现人生境界教育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传统人生境界教育的“外王”维度表达的是个体对国计民生的关怀,以“外王”为旨趣展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是“有国”的教育。实现“有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国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如通过我国撤侨事件与深处战乱的国家人民的生活相对比,帮助学生体会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的休戚与共。其次,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展示如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的建成、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的升空等我国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我国正步入世界中央舞台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认识到我国向“强起来”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养成学生关注国家危机的“忧”的责任感,以及砥砺奋斗的时代使命感。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家国情怀引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核心价值观与国富民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民主”“富强”不是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富强而富强,是否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才是判断核心价值观合理性的根本标准。这样面对以民主、自由、人权为由对我国新时代建设的攻击时,学生才能明辨是非。
我国传统人生境界教育的“内圣”维度反映的是对个体内在精神修养的关注,以“内圣”为旨趣展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是“有人”的教育。“情感是构成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敏感要素。……教师对于学生人性发育、人格健全、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关切使其不能不关注他们的情感状态、情感品质及能力的增长。”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应当注意这一问题,背后没有人、没有情的核心价值观标准,容易成为无温度的教条,不能真正打动学生。学校中充满蓬勃朝气的莘莘学子比成年人的情感更加丰沛,更容易被感动,“有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如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能够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弘扬时代主旋律,不仅在于壮观的现代化场景给人带来的振奋,更在于电影细节处展示的藏区人民看到新家时幸福的笑、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上天时工作人员喜悦的欢呼等有人、有情的场面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动。人生境界教育不仅需要以“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的自豪感,更要用“中国人、中国情、中国精神、中国梦”去唤醒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结合如“感动中国”中的模范人物的实际人生,使学生通过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行理解“爱国”“敬业”“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展现,通过与先进模范的情感呼应、精神共鸣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三)关键点:实现德育的“化生活”式转化
来自社会生活的德育与来自学校的德育都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两者相一致才能避免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来自社会生活的德育是不可控的,来自学校的德育是可控的,使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一致,既要使学校德育以更加贴近生活的形式展开,更要以“化生活”的学校德育积极引导、转化生活中的德育。
首先,通过“化生活”的德育将生活中的虚无主义思潮转化为正能量的思想,引领学生抵制低俗人生境界追求崇高人生境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如质疑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先烈的牺牲精神,以“翻案”甚至“恶搞”的方式对待这些英雄先烈的事迹,或是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贬低当代楷模的奉献精神。放任这类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会使学生不敢表达对崇高的追求,把对崇高的向往放在坚硬的思想外壳里隐藏起来去嘲弄别人的崇高行为,造成道德风气的恶性循环。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危害,我国在2018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抵制这些不良现象。但仅有立法是不够的,许多并未达到触犯法律程度的不良思想依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抵制这种不良思潮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携手并进、有所作为。人生境界教育应当直面这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潮,以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并且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真实社会事件作为教育内容,以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表达对这些事件的真实看法,通过澄清历史真相、还原事实真相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传递正能量,对阻止不良思想的蔓延有所作为,使学生相信在生活中崇高真实存在。
其次,通过“化生活”的德育将真实生活中的崇高人生境界作为德育内容,促成人生境界的升华。第一,通过“化生活”的德育拉近学生与崇高人生境界的距离。学生往往通过课本中学习的英雄、伟人的形象理解崇高的人生境界,这使学生对英雄、伟人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仰慕之情的同时,也容易拉开学生与崇高人生境界的距离。“化生活”的德育应当通过对“最美司机”“最美教师”“B超神探”等道德模范真实人生的全景式展现,拉近崇高人生境界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崇高人生境界的达成源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成长,认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作出奉献的人同样可以实现崇高的人生境界。第二,通过“化生活”的德育使学生正视追求崇高人生的付出,体会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精神收获。在现实社会追求崇高难免会受到冷落、不被理解,甚至会有付出和牺牲,如果人生境界教育掩耳盗铃地回避这一问题,学生亲身体验到或直接观察到来自实际生活的挫折时,就会对人生境界教育产生怀疑。所谓仆人眼中看不到英雄,“就在于他无法从‘英雄’的胸怀、视野、情操去理解‘英雄’,所以他看到的人全是仆人”,帮助学生正视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付出与牺牲,关键在于引领学生从英雄、模范的人生境界去审视这一问题。这需要通过“化生活”的方式将上述德育危机转化为德育契机。通过南仁东、黄大年等国家栋梁以及“烈火英雄”杨科璋等时代模范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去体会这些时代模范所追求的崇高的人生境界,启发学生思考追求崇高的过程尽管会有付出甚至牺牲,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先进人物始终不渝地甘于奉献,以此引发学生思想上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人生境界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学生理解只有从先进模范的人生境界层次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选择。从而引领学生去感受、理解英雄模范的人生境界,体会追求崇高人生境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上的富足,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站在更高人生境界的视角反思生活中对崇高人生境界的否定、质疑,重新审视那些使人逃避崇高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摒弃低俗的人生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作者:喻聪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温恒福/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