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胡金木 已有0人评论 2019/5/21 16:59:42 加入收藏
(二)休戚与共: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发展意味着一种生命力的蓬勃向上,是一种在生态系统动态稳定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荣。长期以来,有一部分人仅从单一视角来理解发展的概念,把发展狭隘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发展观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离开了自然的人类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走向毁灭。
近年来人类逐渐认识到不顾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提醒人们不要不顾及生态环境而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发展模式是极其不明智的。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强调生命共同体的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人类活动不能是占有式、剥夺式的,要以不破坏生命共同体的完整为前提。人类需要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理念,形成生命共同体,展现其发展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全方位性,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生态环境而孤立地发展。这正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真正出发点和最终的价值诉求。
(三)人性完善:爱自然是人的责任
自然生态环境危机是一种人性的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其实质则是人性的异化。生态伦理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出发,规范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权利与责任,旨在重塑人性,将人类从对自然的过度占有与掠夺中解放出来,促使人类在善待自然中呈现一个充满善意的自我。当我们对自然存在物展现出应有的伦理关怀时,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所拥有伦理价值的肯定,更是我们道德良心与伦理善意的体现,是我们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公民的过程。
爱自然是一种人性需要,是爱与责任的一种自然延展。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交相融合。无论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儒家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思想,都体现出一种关爱自然、善待自然万物、天道与人道统一的伦理价值理念。以善意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价值与权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生共荣是一种人类的善。人类在善待自然的过程中升华对自然的关爱,在关爱自然的过程中深化人之为人的本性,展现一个有爱、有责任的自我,最终形成一种物我相依的生命共同体,实现人性中真善美的统一。
三、生态公民培育: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建构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自然万物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我们国家而言,依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的要求,我们在2020年要“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立足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愿景,培养能够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公民,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知识、促进生态环保行动、养成生态价值观念、增进生态审美情趣、形成绿色生活样态。
(一)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生态公民的知识向度
生态公民首先要能科学地认识人、社会与自然。不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就没法去真正地热爱并保护自然环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提出教育要促进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虽然当前课程教学多会涉及不同方面的环境知识,但是这些渗透在其他课程中的知识或者被教师所忽视,或者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状况。
面对知识碎片化的困境,教师需要将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以学生身边发生的环境事件为素材进行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引领中小学生走进自然,真切地接触自然,了解生态环境系统和不同生命存在物的相关知识,从真实的体验中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及其规律,发现自然万物的不同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到自然的广阔和复杂多样,运用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主义思维去分析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态思维,从生态学的视角去体察和分析一切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
(二)促进生态环保行动:生态公民的行动向度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识讲授层面,还应该引导中小学生积极进行生态环保行动。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环保行动单一化、形式化,浮于表面而不深入的现状,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为环境做好事、做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只有立足于日常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与社会能力,把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环保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保决策与行动,不能把学生排除在外。“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一方面,学校可围绕身边的环境议题,开展一些跨学科的研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与思考问题。在研讨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拟定出一份改善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案。这种环境研讨,不宜过大,结合身边环境问题即可。另一方面,学校可多多联系所在社区,争取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环保活动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环保参与度,促进知行合一,在实际的环保活动中发展社会能力,以带动社区其他人群参与环保行动,最终形成全民环保的良好氛围。
(三)养成生态价值观念:生态公民的价值向度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万物是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一体性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要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形成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感,才能唤起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才能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态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保的行动中去。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认为:“环境意识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正是为了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环境认知向环保行为转化,养成可持续的生命共同体观念。第一,让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环境的价值自觉。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在社会活动中要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自觉地维系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与动态平衡。第二,引导学生形成爱护自然资源的价值信念。自然资源是有限和宝贵的,人类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自然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不能剥夺式开发,需要合理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杜绝资源浪费,自觉树立高效、循环和集约的资源观,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第三,理解多样性和差异化发展的价值观念。每种生命体都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引导学生初步树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善待一花一木。
(四)增进生态审美情趣:生态公民的审美向度
生态文明教育要关注到生态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生态审美境界,引导学生从现实自然美之中感受自然万物的和谐美,从而体悟生命共同体内部存在的和谐关系,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国务院在《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通知中指出:“保护自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文学、绘画、音乐等精神产物取之不尽的源泉。热爱大自然,爱护有益的动植物,已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在生态审美的视域中,人与自然之间不是物我对峙的,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具有本原性、整体性的和谐关系。生态审美所关注的“既不单纯在自然,也不单纯在人,而是就在融人与自然于浑然整体的具体、活泼、直接。”生态美体现的是生命共同体内部不同存在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生共荣、蓬勃向上的生命意境。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睦共处,清泉潺潺、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的世界。
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学生感知、体验、欣赏和感悟自然美的能力。这种生态审美教育不能停留于自然生态的外在形貌等直观感性美的层面,而要深入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和伦理精神美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与陶冶学生的生态审美情趣,将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于学生的生态审美人格之中,进而从内心深处去热爱自然。
(五)形成绿色生活样态:生态公民的综合向度
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生活样态是人本质的外显。生态公民不仅要拥有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价值观念与生态审美情趣以及能够持续进行的生态环保行动,还要把这些方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来,形成一种绿色生活样态。当环保、绿色理念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样态的时候,生态公民才算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相对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它是一种文明生活的样态,是未来文明生活的底色,在绿色生活中人们能充分展现我们的人性,实现一种“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校在课内外要渗透一种节约、环保、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理念。教师可通过自身的垂范作用来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的“5R”理念,即节约资源,减少浪费(reduce);重复使用,少用一次性用品(reuse);循环再生,分类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recycle);保护自然,不滥捕滥杀(rescue);绿色消费,选择环保的产品与服务(reevaluate)。除了学校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我们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这种方式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如引导学生节约资源,懂得节约粮食、节水、节电;引导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原则,合理地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导学生不乱丢乱画,维护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标志,选择和使用绿色服务与产品等。
(作者 胡金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公民道德教育与价值教育。)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