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汤林春 已有0人评论  2019/2/27 8:59:16  加入收藏

开展智慧课堂建设。依托互联网优势,适应泛在学习,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和翻转课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等,实施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实施对课堂教学的跟踪监测、多元交互、诊断评估、实时反馈,促进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研发方式,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可选择性,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填平数字“鸿沟”。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信息技术条件配备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力度,让这些地区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通道,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真正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

(五)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教育法治水平。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继续完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尽快完成学校法、家庭教育法等的制定工作,依紧要程度逐步制定教育经费法、教育督导评估法、教育行政组织法等。

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机制,继续推进管办评分离。科学界定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职责权力边界,促进政府、学校、社会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共治的良好局面。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水平,把握办学方向,保障教育有序健康发展。要完善学校法人治理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促进学校依章程办学,激发学校在课程实施管理、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要完善社会参与教育决策的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教育决策过程的水平,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鼓励学校开放办学,完善公众参与学校议事、监督和意见反馈的制度,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办学的局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

三、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历史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坚持在和谐包容、多元共赢中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更是全力发展本国义务教育,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兑现各项国际承诺。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工作,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支持各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体现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进一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内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一)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教育理论

我国现代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我们一直在学习欧美日的经验,国外教育理论至今在我国教育领域里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教育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等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习近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把普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把它作为民生大事,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采取分步推进策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中国经验。在实践层面也涌现了许多有见地、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作出了有益探索。为了提高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质的教育理论。通过这些理论向世界解释中国义务教育的思想与信念、体制与机制、路径与方法、政策与措施等,为世界教育大花园增添一抹亮色。

(二)向世界提供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人口增长、环境破坏、生活贫困、资源匮乏等许多共同的问题,人们也试图在教育中寻找解决方案。如201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世界发展报告》中“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第一次专项讨论教育发展问题,并指出如果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那么通过真正的学习就能兑现消除极端贫困和为所有人创造共享机会与繁荣的承诺。2017年OECD发布《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机会:消除贯穿一生的不公平》认为成功的教育与技能政策能够赋权个体(不管他们出生时的境况如何)实现其全部潜力,并享受他们的劳动果实。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也受到以上问题的困扰,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普及义务教育,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不分民族、性别、贫富和贵贱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致力于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大致均等地惠及每一位公民;致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经费向农村教育倾斜,重点培养培训农村教师队伍,实施城乡教育结对帮扶计划,让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公平而优质的义务教育;致力于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坚持按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资源,实施“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户籍子女同等的教育条件;致力于解决老少边穷和连片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贫等策略,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等。事实上,2009年与2012年上海先后两次参加OECD组织的PISA测试,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上的得分在65个参与国家与地区里都处于领先位置,且低端成绩较高,处在“质量优、均衡高”的位置。虽然上海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中国教育已经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这些经验凝聚了中国智慧,是中国针对这些世界问题开出的药方,值得世界学习与借鉴。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中小学校的作用,凝练和推广这些中国方案,让他们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通过参与和合作共同构建世界教育图景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教育 2030行动框架》。这个框架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超越了原来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性质,将教育界定为需要全世界集体努力的“共同利益”的核心,这意味着教育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和责任。中国教育是世界教育大家庭的一员,办好自身的教育本身就是承担了责任,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主动参与世界教育的治理,在理念形成、标准制定、治理范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发出中国声音,也是为世界的“共同利益”作出中国的努力。所以,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中的教育事务,承担国际组织相应的任务,为国际组织输送中国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其次,要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办学或境外办学,完善留学制度,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再次,要开发一流教育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工具,发出中国声音、推出中国方案;最后,也要加强对世界教育发展的援助,对帮扶世界贫困人口,促进世界公平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体现中国的担当。

作者 汤林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