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汤林春 已有0人评论  2019/2/27 8:59:16  加入收藏

(四)面临着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革命性挑战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融入信息技术的云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课堂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依托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支持的无纸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使得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出现重大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传统教育理念、目标、内容、途径与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但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由此可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

二、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主要使命

义务教育是由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因此它的首要使命应是促进公平,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质量,实现有质量的公平。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它的具体使命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普及水平。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重点是防控辍学,提升巩固率。尤其要重视连片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率偏高的问题,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方便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合理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和参加中考、高考的难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的要求。

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要实施振兴乡村教育工程,以全新理念建设现代化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相融合,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布局,妥善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乡村儿童能就近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大对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省级及以上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强对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经费转移支付,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口支援力度及辐射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首先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到位,确保巩固率。其次要按城镇化规划要求和常住人口基数供给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再次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从生活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心理上提供必要的关怀,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而有个性的教育质量观。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有国际视野,坚持人的现代化逻辑,反对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功利主义倾向。

着重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健全人才培养资源标准,明确师资配备、生均经费、教学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要求,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资源保障。健全教育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对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检查反馈等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基本规范,确保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明确义务教育的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健全科学公正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培育校外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努力满足义务教育对教师人才的需求。要着重培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教学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育形态与教学方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三)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日本村进实把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教育模式概括为:手工模式、农耕模式和生产模式,在此基础上他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人类模式,即把儿童当作人看待。现代化的教育必然要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对其作了明确回答,那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和“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形成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此,要加强素质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环节。为了进一步具体化我国的育人目标,教育部委托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通过三年集中攻关,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核心素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面向未来社会、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使育人目标具体化,补上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还要进一步将国家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考试与评价衔接起来,使素质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形成完整的链条,推动素质教育育人模式的形成。

要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促进学科间融合,形成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深度学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国家育人目标能够真正落地。

(四)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任务。要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使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学校软硬件建设、校内外资源,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信息自动化分析、资源精准化供给,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自适应学习,支持教师精准化教学,实现学校智能化管理与精细化服务。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