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都观察家 作者: 秦晖 已有0人评论 2019/2/23 10:11:23 加入收藏
到了启蒙时代,很多人提出理性本身是最重要的,信仰不能垄断一切,如果一个信仰不能用理性来证明,信仰就不能成立。这就是伏尔泰提出的“理性法庭”。有了理性法庭以后,人们越来越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追求信仰,大学分科越来越细,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实证化。
理性法庭的确立是近代教育的核心,我们现在的教育确立理性法庭了吗?
理性主义是启蒙时代的旗帜,它提倡的是怀疑与批判,讲究的是实证与辩证,它以理性法庭取代了宗教法庭,以理性裁决取代了宗教审判,它主张知识就是权力,我们经常把它翻译成“知识就是力量”,其实是错的,培根讲的是“power”(权力)。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事情得由科学来证明,不能由领导的意志来证明。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权力就是知识”,谁的官大,谁就懂得多。培根把这句话倒过来,叫做“知识就是权力”,体现在教育上是学术自由、爱智求真、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等等。这些不仅在改革前我们的教育中不具备,现在说来,一些根本问题不仍有待于教育改革来实现吗?我们以往的教育不能说没有“工业文明”成分(大学教育重理轻文即很突出),但最多还是中世纪的成分,与其说是唯智教育,不如说是神学教育,它主张权力就是知识——你的学问大不大,最重要看你的官大不大。中国缺乏人文精神,首先不是因为太重视知识,而是太重视皇权,太重视当官的。
四、应试:最无奈又最“不坏”的选择
如果取消应试,代之以出身等测量手段,结果只会更遭。应试的确给人造成很大压力,根源何在?有人说主要在于教育资源不足,以前为了考上大学,真是不惜一切。后来高校扩招,大学越办越大、越办越多,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教育投入也在增加,但是竞争仍然是很强烈。道理也很简单,人往高处走,好的大学人人都想上。
当然,中国还是缺一块资源——民间资源,美国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私立大学,中国是把教育当“阵地”,限制民间资源投入,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缺陷。不能说官办教育一定搞不好,德国、日本也是以公立大学为主,但是他们同样强调学术自由。
最后我讲一下重点学校的利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不民主的时代,重点学校就是“贵族学校”,你要想上,要么有身份,要么有钱。民主时代靠分数。“文革”期间中国取消了重点学校,不能凭分数录取,而是就近入学。最糟糕的局面是,有些学校既不是就近入学,也不是凭分录取,而是按照政治标准,有几所学校干部子弟特别多。这些现象在改革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但也造成了遗留至今的“学区房问题”,以及与学区房有关的腐败问题。
我觉得,通过考试制度形成一些所谓重点学校,其实是难免的。只不过,要改变它带来的弊病,需要在民主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这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体现得尤其严重。北京曾有一段时间清理“低层从业者(Low-end population)”,其中一个办法是抬高他们子女上学的门槛,我觉得是倒退。但即便在10年以前,公立学校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时候,农民工子女上学还是很难。为什么?
当时大部分打工者都居住在五环、六环以外,公交很不发达的地方,他们的子女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公立学校,实际上还是得依靠收费很高、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的民办学校,而这些学校又经常被政府取缔、拆毁。
▲ 于2018年8月拆迁的昌平区白庙实验学校,废墟中有前总理的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村里的人说,因为学校被拆迁,很多孩子都回老家了。 © 新公民计划
我们经常说巴西的贫民窟很乱,乱到什么程度?乱到连警察都进不去。为了举办世界杯,巴西曾经派海军陆战队去夺回贫民窟的控制权。但是即便如此,政府的医院和学校都是照常营运的。即使政府驱赶非法居留的贫民,他们的孩子也可以上公立学校。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采取的办法是强制教育资源流动,好教师要在不同地区轮换,保证教育资源平等。
那么中国如何能够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确是一个问题。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