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周滢滢 已有0人评论 2019/2/12 8:14:14 加入收藏
非常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大多数学校的处境,老师在日常教学之外,都疲于应付各种上级部门非教学相关任务。
2001年的第一届PISA测评,芬兰教育一跃成名。OECD的另一项测评TAILS(针对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测评),芬兰教师成为全球最具有幸福感、教育领导力和职业发展的教师。
芬兰是怎么办到的?做了哪些事把最优秀的人才留在教育圈?
池田京认为:也许,高工资对于吸引人才会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它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吸纳优秀学生进教师队伍,一定要考虑到更多激励因素。如给到老师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发挥的空间,提供定制化专业的研讨课程等。
另外,我们要思考,我们优秀的学生,都去哪了?
4.贫富差距的影响大,教育公平问题严重
这张表显示了学生经济状态和学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绿色格子代表社会经济情况排在最前的10%,红色小方格代表社会经济状况最低的10%;纵轴是学业成绩,横轴是国家和地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状况最好的那10%的中国学生,成绩非常高,甚至高过了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学生成绩。然而,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却很大。
(纵向是PISA 评估成绩,横向是教育公平指数)
这张图更直观地看出,处于绿色板块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芬兰、韩国,不仅能够取得更高的测试成绩,也能达到更高的教育公平指数;而中国的四个内陆地区,则处于左上方的黄色板块,虽然有很高的学业成绩,但是在教育公平上是不尽人意的。
所以,即便是一线城市的中国,教育公平都无法与日本、韩国相比。所以我们真得需要去思考,如何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高成就、卓越的教育水平,另外一方面是缩小学生差距的教育公平?
池田京女士在大会上分享
以下是外滩君采访池田京女士部分问答,请她为我们剖析PISA数据所反映的问题,以及学业能力、教育公平方面均表现优异的日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B=外滩君 M=池田京
B:PISA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最长,这一数据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M:可能中国的培训机构比较多,而且这些校外学习的效率并不高。我来自日本,在日本也有这样的情况,在很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很多学生被迫加入培训补习的潮流。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反思的问题。如果课后学习时间很长,就会剥夺和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现在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生活质量,以及非认识方面的情况。
B:我们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全球素养“测试的,它包括了哪些方面?
M:在全球素养这一方面,测试了认知和非认知的层面。
认知层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观点立场,另一方面是他的批判性思维。
在非认知层面,主要想了解学生的一些态度和价值判断,比如他对移民的态度,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当然,我们也会了解学校是否有全球素养这方面的课程,是否鼓励学生去接纳多元的文化。
B:在科学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的合作解决能力较低;您觉得这与什么有关?
M:态度是影响协作解决能力的一个因素。学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更倾向于竞争还是合作?这会很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
那些在问卷调查中更认可团队合作价值的学生,在协作能力测试中也的确有着更好的表现。依据数据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学校更加倡导合作的文化,那么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会更好。
B: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学生的成绩不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教育公平是如何达到的?
M:的确,日本的教育公平性测量结果排在前列。比如,社会经济背景前四分之一和后四分之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是80分,而在中国是118分。日本如何做到较高的教育公平,可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教育体系结构方面。PISA结果显示,如果采用分层教育体系,在学生很小的时候,比如11、12岁,就被分成不同的轨道,学业成绩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就比较大。相比之下,在综合教育系统中,学生往往较晚进入不同的赛道,比如在日本是15岁左右,那么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的影响就较小一些,学业成绩上的两极分化不会特别明显。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相对弱势的学校,也能吸引到非常优秀的老师加入。在日本,教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需要周期性地转换到不同的学校。这就保证了所有学校,既有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也有富有经验和成就的高级教师。
B:那么,日本政府或学校,会如何对待PISA测试的结果,是否会与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
M:2003年日本的PISA成绩,突然下降很厉害,引起了日本很大的震惊。因此,日本学校重新设计了学业评估方式,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按照PISA的评估方式。当评估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也会随之而变。
当然,日本学生学业能力的突出表现,还来自于对课程大纲的不断改进和反思。他们在课程设置上保持着一定的敏感,每十年就要回顾、审视现有的大纲内容,持续调整和改进。
B:日本在教育系统和教学模式上,是否有一些创新之处,可供我们借鉴?
M:日本虽然在教学成绩和教育公平上,都有很好的成绩,但是从调查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举个例子,在对科学科目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日本,只有35%的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到有趣,在美国这一数据是72%。
而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四个地区,数据高达81%。这说明,日本学生的态度和学习动力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评估每一种教育体系的优势和劣势,寻找与自己最匹配的教育模式。
实际上日本也正在探索,如何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比如在日本最新的课程大纲中,非常明确地表明,每一门学科的课堂学习都要和生活实际相关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