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演讲与人生 作者: 于丹 已有0人评论 2019/1/12 9:48:11 加入收藏
那么这种教育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我要说,人文教育不光是观念,它是行为方式的分寸感。
大家知道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所以知与行不可分开,中国人最有效的教育,是从小要进行行为教育。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八岁进小学。学什么呢?三句话,“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本”。
第一句话讲的是行为。洒扫就是做家务,打扫卫生,一室不何以扫天下!这是一个人对周边环境的秩序感,应该怎么说话,怎么聊天,怎么样能从容跟人把话说到头,有中国人说话的样子。而进退,该进进,该退退。到公共空间是要守秩序的,不能说熊孩子在公共空间大吵大闹,因为小就可以插队,就是世界原谅你的理由。所以这两点是行为层面的。
第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关键层面的,这就是中国的六艺。礼,就是德育;乐,就是美育;射,就是体育;御,就是生活的技能;书和数,就是文科和理科。
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但是六艺本身,我想它已经在追求人格的全面发展。因为这是中国原来小学,所有的孩子都要学的内容。“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这个时候要学更高级的道理,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第一穷理,就是你要有一种格物致知,穷尽道理的自我觉悟和学习动力。
那种好奇心的探究,我们今天教育还有吗?我们的孩子知道的标准答案越多,而对世界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少。人脑最高级最有尊严的地方,是他有判断,但过多的答案,恰好剥夺了他穷理的热情与追问,穷理为了什么?为了证新,为了看见天地大道,以古今经验来参悟一颗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性自足,不假外乎。中国人是讲心学的,这一颗心跟世界的关联,就是你的逻辑起点,有了心还要有行,那就是修己。而修己是为了“修齐治平平天下”。我想学校的教育,人文的教育,让人能够从觉悟到行为,把握住这样的分寸,这是原来教育的目的。
第三点,人文教育它还意味着什么?
我想它应该意味着思考边界的拓展。今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那未来的教育,人们到底要怎么样去接受教育?
我们的思考力越来越发达了,我们今天正在以大量的电子阅读替代纸质文本,大量的碎片化,让我们心流的专注力可能越来越短了。而我们支离破碎、起伏不定的信息碎片,往往让我们得出来的印象更偏激更边缘了。我们稳定的逻辑性在哪里?我们还愿意思考吗?因为我们各式各样结论性的东西已经太多了。
所以我还是想说,中国古典希望一个人学习,不是为学而学,也不是为考而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有志于天地大道,成长依托于自己的基本道德,然后在人与人的关系里去学习仁爱。
什么叫“仁”?
大家看,这个字很有意思,单立人一个二,二人成人,两人之间将心比心,能够协同合作,这种关系就叫仁爱。最后还要留余六艺,人要有一种艺术气象,自信饱满而从容。
我们今天有志于大道,一个孩子从小问的就是,哪个工作以后挣钱多,我们今天还会在自己的道德上去修养吗?今天我们缺少艺术精神,而真正的艺术不见得就是我们眼前所看见的这一点考级的技巧。真正的艺术都是有使命感的。
德国现代舞之母皮娜鲍史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反对所有形式为为目的的舞蹈,我甚至愿意牺牲我的舞蹈我本身,而在世界上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在身体的流动中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舞蹈”。所以舞蹈仅仅是孔雀翎毛,仅仅是四小天鹅来装饰我们的视觉吗?不是。它是要解决世界的问题。
音乐也是一样,中国人原来讲君子“左琴右书”。弹琴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真正“使心为琴曲,大音自成曲,弹奏无弦琴”。
中国教育都是超乎功利的,它让一个人追问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觉得世界对你还不够好,机遇还没有垂青于你,自己最好的年华还没有到来,那么请你问问自己,还有什么是自己没做到的?
孔子问了自己四件事,“德之不修”,放着道德,我为什么不去修?“学之不讲”,有学问在前,我为什么不讲学不充分地去思考交流?“闻义不能徙”,我知道大义当前,我知道好,可是我就是去不了。“不善不能改”,我知道我有错,但人要改自己的错,多难啊。人要跟自己较劲,要自律,多难啊。但是孔子说“世无忧也”。我的忧伤不是世界不了解我,不是世界不给我机会;我最大的忧伤是,我自己为什么不修道德,不讲学问,知道好的地方不去做,知道坏的地方我不改。而这,就是中国过去的人文教育!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准备到充盈饱满,有信念有能耐的时候,他实现了他对世界最大的担当。其实这就是中国人自信的唤醒。一个人是因为完成了自律,才拥有了更高的自尊。而一个高自尊程度的人,他自然就会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
今天在座这么多位教育学界的学者和掌门人,我真心的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呼吁,技术不是一切,技术是给我们生命插上翅膀的。但如果生命都不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支撑起未来教育灵魂的还是人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人对于使命的担当。我想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我永远不希望它是一组对立的关系,我希望它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如果能形成一种化合本能反应,我们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我想这种本质它是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并不一定仅仅成为某种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一段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学问,它使人学出来可以成为某种人,学医的人可以成为医生,学法的人可以成为律师。但除去各种行业类别之外,还有一种学问,它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其实那就是哲学。
在我看来,那就是一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人文教育,让人知道生命的底色是什么。七八岁的孩子在公共空间大吵大闹,这是应该有羞耻感的。因为知耻才近乎勇,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不灌输那么多标准答案,开启人的穷理之心,让他能够从完整的知识结构,旺盛的求知欲望,落实到创新的开拓意识,直到他们无限探索,从当下链接到未来。
我想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没有答案。但是如果能够把人文教育和未来的这种科技融汇一体的话,答案也许就在这个会场上,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和心中,当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手中就会转化成一种能力。当我们这么多人的能力汇聚在一起的话,那就是一个关于未来教育当下的起点。
谢谢大家。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