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于丹: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

来源:演讲与人生 作者: 于丹 已有0人评论  2019/1/12 9:48:11  加入收藏

导读:在好未来教育集团举办的“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展开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的主题演讲。 于丹认为,人文教育意味着学生内心秩序的建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而人文教育的落实,是要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而人文教育的本质核心,是让学生去探索,去求知,打破思想和知识的边界。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大家下午好,谢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个题目: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

置身在这个时代里,人文教育到底应该有他什么样的位置?我想还是从我们大会的主题,未来教育,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我想从历史从传统教育的定义上,我们来找一个比较吧。

公元100年,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就这样界定了教育是什么:教,上所施,下所效。而“育”是什么?“育”是一种价值观。育是养子,使作善也。不仅要养孩子,还要让他做个好人,还要让他在社会上做善事,这才叫做“育”。

所以,我们在今天都在追求教育的成功,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啊,能够以后达到什么样的职业呀。但是我想,对于孩子来讲,对于教育来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成功意味着某种目的达成,而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话题。

前几天,在网上关于基因编辑的婴儿,成为时下讨论最大的热点。技术给我们带来了革命,但是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

以色列的历史学家赫拉利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未来威胁人类有共同的三大问题:第一是核战争潜在的威胁;第二是环境生态系统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第三个命题就是人工智能。

我们在享受着人工智能的时候,人工智能其实也潜在着对人的异化,或者超出伦理边界的可能。

那么中国人原来的人文观念是什么呢?周易说的好,“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我们这个古老的世界向着未来生生不息,这个中间不应该有颠覆性的断层。人类应该以一种从容甚至优雅的姿态,践行,去进行变革,向前进步,追求更好的光明与力量。这不应该经常是颠覆性的。

就像中国的道家解释这个世界,从天地大道里生出了一,一就是原始太极,从一里面生出了二,二就是阴阳平衡。从二里面生出了三,三就是天地人三才。有了人以后,三生万物,而万物都是负阴抱阳的,都在这种阴阳转化平衡之中,彼此生生不息,一团和气,叫做冲气以为和。这个和,是合而不同,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进步是这样一种从容的进步。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即使在未来也是给人理性的教育。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不缺少感性的力量,也不缺少破坏的这种冲动。但是理性,是重构秩序的起点。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整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苍天本来是应该有利万物生长,不制造祸害的。而人间应该是有所作为,守住本分,不去与他人纷争的,这就是理性。

什么是人文精神?

我并不认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有一道鸿沟。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有最好的未来。这不是一种割裂,不是一种对抗,不是一种冲突。我们不能再陷落于简单的二分法所导致的一元论。我们一定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面理性地看待。人文教育,其实永不过时。

人文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它意味着内心秩序的建立。

孔子那个时代说过一句话,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学者也罢,学问也罢,我们是为什么学?做学问,是为了出书吗,为了评职称吗?不是。

学问,是一种内化如新的东西,学问让人不惶惑,学问应该是让王阳明一个人在贵州龙场驿的时候,还能致良知的那点定力,还让他在写绝命诗的时候敢说“自信孤忠悬日月,敢将世道一肩挑”。

学问,是让苏东坡贬到穷山恶水,还可以说“凉天佳月即中秋,菊花开日乃重阳”,这叫为己之学。因为他是救赎生命。

所以荀子说的好,后来在《书院》里面这样记载,“君子之学,入于耳,要藏于心,要行之以身。”就是我们看一看那些先贤大哥,他们的举手投足毫无戾气。他们有一种儒雅,甚至他们有一点谦卑,但是没有力量可以打倒他们的内心,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秩序感。

所以说到底,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学者不是文凭,不是职位,而是为了有君子的内心。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讲,内圣外王,出将入相,这是一种理想。内在修为做圣贤,外在可以去担当,这就是一个君子的理想。出可以为将领,进可以拜宰相。那个时候不说学文科的人出来干什么,学理科的出来干什么,没有那么窄的分类。当整个社稷江山需要他担当什么的时候,他都要拿得起来。因为从自己的内心到这个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不管他是发达的,去兼济天下,还是他穷途末路时独善其身。他内心的逻辑起点从未改变。

我想这是人文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即你的身份不靠一张名片,不靠社会给你的评价,而是内心对自我有期许,对自我有确认,一个人知道它和大时代之间有什么样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中国的人文交流。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