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柳斌:基础教育40年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柳斌 已有0人评论  2018/12/17 9:57:48  加入收藏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从1986年到2006年的这20年里,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与筹措方式可归纳为“六字方针”:财、费、税、产、社、基。“财”指财政拨款;“费”指各项教育附加费,包括城市教育附加,按企业营业税一定比例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按农民上年度人均收入一定的比例征收;“税”指税收;“产”指校办产业;“社”指社会集资与捐赠;“基”指各种基金会资助。仅校办产业一项,当年收入就有至少14亿元,补上了很大的一个缺口。这“六字方针”在当时国家财政紧张、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特殊阶段,为我国提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到2006年间,共筹款数千亿元,直接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高速发展。

(三)争取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持久“战斗”

 为了争取经费保障,从《义务教育法》实施一开始,我们就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经费收支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通过讨论、座谈、写报告,每年在“两会”上提建议、提议案,争取我国教育经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占GDP 4%。与国务院各部委,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汇报、恳谈。此项工作从1993年《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公布时起,一直坚持不懈,历经了三届政府,二十个年头,直到2012年才得以实现。

(四)从收费义务教育走向免费义务教育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出台,其中有几项影响教育经费的政策:一是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二是取消集资办学。这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受阻,部分农村及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无法维持运转,使教育乱收费愈演愈烈。2002年、2003年、2004年成了义务教育乱收费最严重的时期,也是拖欠教师工资最严重的时期。

由于一些地区中小学相继停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映。全国人大近1/4的代表连续3年为《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提出议案,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2003年6月,十届人大常委会将修订《义务教育法》列入立法计划。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法律第二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近代新式教育在中国发端以来,实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始终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由于制度、国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始终难以完全实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这样,就完成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义务教育全免费时代的到来。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艰难历程

(一)素质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文化大革命”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历史性的拨乱反正大会,这次会议提出了“文革”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然而,最根本的任务是要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却是要发展教育。这就是说,人口素质高不高,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把“素质”二字与“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历史背景。所以说,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时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已十分严重,既然要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就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所以说,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

再说,当时的社会弥漫着功利主义大潮,只认分数和升学率,只追求个人功利前程。既然要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引导家长移风易俗,改变教育观、人才观。所以说,素质教育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向善、移风易俗的需要。

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广大人民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促进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由浅入深的理论思考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于是产生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命题。素质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素质教育正解

现在,又有一位教授跳出来打横炮了, 重复几十年前另两位教授“素质教育是伪科学”的论调。几十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可和接受,对素质教育实践和探索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加上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会后郑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第三条,2017年“发展素质教育”又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就使这种“伪科学”论调自行销声匿迹已经多年了。

什么叫“素质”?“素质”这个词,社会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是两种:一种解释是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叫作遗传素质,也叫禀赋;另一种解释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道德、心理品质等。其实把“素质”一词过分解读为“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既不能后天习得,也不能发展、提高的观点,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既无益于教育,也无益于文化,更无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举个例子来说,凡人都离不开“吃、喝、拉、撒”,茹毛饮血,随地大小便,符合先天遗传禀性,应当被素质先天遗传论者视为有素质,但素质后天习得论者则会视之为无素质或者素质低下,因为今天的社会已拥有现代文明,应当讲求熟食,重视饮食文化,重视卫生文明。再举个例子,识字、读书、计算, 都不是先天遗传下来的,而是人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人类后天获得“读、写、算”能力,并由此而拥有了学习能力,拥有了建设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本领和力量。这在素质后天习得论者看来,就是素质的习得、养成、提高和升华的过程。然而素质先天遗传论者却否定这是素质,把这些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中活生生存在的东西,贬斥为“伪科学”。我们所说的素质不是指天性、天赋等遗传素质,而是指后天养成的长期稳定的品质、能力、修养或行为习惯。

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得有能力、有本领、有智慧、有道德。这些都不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如何获得这些先天不具有而后天又必须有的东西呢?古往今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经典方式概括出了五个大字:“学而时习之。”我们天天在讲“学习”,人人在说“学习”,现代社会里“学习”这个高频词就源于《论语》。可我们对“学习”二字究竟理解了多少呢?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大学教授”把因学习获得而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视为“伪科学”呢? 要知道,“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人类由动物界走向人类的最典型的一次飞跃,是“人的社会化”最重大的一次飞跃!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知、情、意、行融合起来,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这就是素质养成过程,何伪之有?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基础教育当前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素质教育”从1985—1993年长达8年的自由讨论,到1994—1998年长达5年的实验推广,再到1999年至今由党和国家发正式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三十多年来,素质教育风生水起,应当说成效是显著的,但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目前还是很大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是分层次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实力固然取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整个一代劳动力进行高标准的教育和训练。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综合实力发展和竞争的历史充分证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对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再认识、再提高。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是“基础”二字。所谓“基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和管理、经营人才,包括数以亿计的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他们也是战胜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的制胜法宝。同时,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或为各种人才打下发展进步的基础,其“间接”效益也存在于各种文化、科技、经济活动的效益之中,这种效益既是“间接”的,更是长久的。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事实充分说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科技是关键,劳动者素质是保障,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