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范涌峰 宋乃庆 已有0人评论 2018/12/6 13:47:29 加入收藏
三、兼顾公平与效率:义务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战略走向
特色化发展是以突显学校特色发展为抓手的学校发展方式,是“学校根据对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区域、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或重组利用,使学校形成特定领域独特风格或优势的过程”。与重点化战略和均衡化战略不同的是,特色化战略意味着教育发展关注重心从外部教育资源配给转向内部教育资源生成,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育发展主体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逐渐转向学校自主,中观层面的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主要的分析单位。特色化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兼顾公平和效率,为上述均衡化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可能。在价值取向上,特色化发展与均衡化发展战略一样,同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但不同的是,特色化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特色化战略中的“教育平等”是“有差异的教育平等”,更多地具有可选择的、适合的意味,具有深度公平的内涵;在实施策略上,特色化战略通过挖掘学校和所在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学校文化品质,使学校形成相对优势,甚至将学校弱势转变为学校特色。由于每所学校都处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时空之中,因此每所学校包括薄弱学校都具有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创生的可能性。同时,特色化战略还追求通过优质特色学校带动周边其他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协同推进。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公平和效率两大价值被有机融入其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的推动和教育自主权的逐步下放,我国开始逐步认识和探索义务教育特色化发展。正是由于特色发展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其既出现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政策语境中,又不断出现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语境中。1993年,作为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强调,义务教育要努力办出特色。21世纪伊始,《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2年)指出:“学校应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 2011年底,我国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伟大任务,国家开始进一步关注学校特色发展,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而作为我国21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此之前,学校特色发展始终未得到充分重视,停留于理论和政策层面,而在实践层面未得到有效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此后,国家诸多文件中都强调促进学校特色发展。2013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把“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作为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之一。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强调:“立足学校实际和文化积淀,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学校文化,发展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实践层面,重庆(2011)、浙江(2011)、江苏(2013)、上海(2014)等多个省市专门出台了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与评估的政策,在区域范围内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一大批中小学校选择了特色发展之路。
事实上,学校特色发展是全球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以此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英国,1988年试图整合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目标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英国开始逐步推行特色化发展战略,特色学校政策成为近30年英国整个中等教育体系改革的战略,至2008年英国90%的初中成为特色学校。英国政府2007年发布的《儿童计划:创造更辉煌的未来》指出,自1997年来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1、14、16岁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历史新高,薄弱学校及失败学校数量大大减少。这表明英国特色学校战略达到了预期目标。美国特许学校、磁石学校等特色学校的发展同样获得了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我国,尽管学校特色发展自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时间,但就目前而言,与教育发达国家特色化战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义务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人们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性和本质内涵认识不清。第二,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缺乏战略定位和构架。在政策层面,当前教育政策仅仅强调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与别的学校不同的地方,但是真正如何以特色化战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对个性化人才发展的需要,缺乏整体设计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特色发展尚未真正像我国课程改革、均衡发展和英美特色学校建设那样成为国家的统一行动,关于特色发展的专门政策仍未面世。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功能重心是公平还是效率或是兼具二者,更缺乏深度思考和准确定位。第三,学校特色发展的形式化和表层化。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少学校专注于学校外显的“特色”,普遍热衷于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和打造校园环境文化,而对特色课程体系、核心价值观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核关注不足。
四、结语:走向追求特色与个性的义务教育新时代
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检视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的战略变迁,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流变。一是重点化战略。着力于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具有鲜明的“效率优先”取向,但由于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和公平危机。二是均衡化战略。着力于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是典型的“公平取向”战略,但过于注重外部资源配给而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关照不足。三是特色化战略。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具有推动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功能。但就现阶段而言,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特色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真正要以特色化战略推动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还任重道远。重点化、均衡化与特色化战略在逻辑上相互关联,在时间上相互交错,很难给出清晰的时间界限,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一味追逐效率或一味追逐公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教育自身规律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战略选择,也决定了一个时代教育发展战略的局限性。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义务教育的伟大发展历程之后,义务教育重点化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已经慢慢消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如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不断扩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将“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网络化、大数据分析、云技术、终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将助推特色化、个性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因此,可以说未来的教育是追求特色和个性的教育,特色化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方向。那么未来我国到底应该如果实施义务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呢?对此我们将另文陈述。不过,当务之急是,引领人们对于学校特色发展形成科学的认识,将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特色发展上来,加强义务教育特色发展的政府作为,尤其是加强义务教育特色发展的国家行动,同时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改良“唯分数论”的教育生态,打破义务教育特色化战略实施的壁垒。唯有如此,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范涌峰,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宋乃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