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石中英:教师如何成为“大先生”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 作者: 石中英 已有0人评论  2018/9/13 16:13:10  加入收藏

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对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他说:“在学校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他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知识分子走到工农以及一切革命群众中去,向他们学习,了解真实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的情况。

教师应当有良好的社会素养,这一历史的认识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被认所遗忘。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教师是专业人士,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需要的专业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学科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育专业的知识、态度与价值观。

这种看法本身不错,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但是,“专业化”这个理念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同时,也遮蔽了对教师社会素养的认识。在教师专业化的讨论中,教师的社会素养几乎看不到了。

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都是从中学的校门到师范大学的校门,再从师范大学的校门到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门。这样的教师,书生气比较重,对于丰富的、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了解得少,社会素养的底子本来就不厚。他们入职后,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也主要是聚焦在专业素养(含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的提高上,对于社会素养的提升多有忽视。

主要表现就是: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了解不够,对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的政策和取得的实际进步知之甚少,对于当前社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社会现象和矛盾缺少正确认识,在一些社会价值观纷争中找不到正确的价值方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待深化,对于人类社会美好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样的教师是难以成为担当立德树人大任的大先生的。 

三、教师如何提升社会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重视培育和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应当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

培育和提升教师的社会素养,我认为基本的路径有三条:

第一条是理论学习的途径,即在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增加有关社会素养的通识教育模块,它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学科模块以及作为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模块并列。从内容上说,通识教育模块可以包括从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前沿、国际关系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广泛的内容,以切实帮助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拓宽和深化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

第二条是实践学习的途径,即在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学习,引导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到政府、企业、厂矿、农村、多民族生活区等等不同的社会区域参观考察、座谈交流。

现在,各地的中小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已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富的经验,也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师教育机构在提高教师社会素养方面也应该借鉴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引导教师们走进真实的社会,在与社会广泛和深入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这些鲜活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累,必将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利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学思脱节、知行脱节、教书与育人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个途径就是建立中小学兼职教师制度。兼职教师制度在大学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小学却还不常见,只有极少数优质的中小学校会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兼职教师。

中小学兼职教师制度的建立,以学校为主体,聘请社会上那些在各个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某一方面专业特长的老师回到学校,提供丰富多彩的短期课程和教学服务,帮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生活、学科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传统与未来、本土化与全球化、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弥补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全日制教师在社会素养方面的不足。

在以上三条培育和提升教师社会素养的途径中,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实践学习的途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探索构建规范化、全学科覆盖并体现学段、学科特色的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实践学习体系。

总之,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教学科,而是育人。教师对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也是为了文明的传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未来。

因此,教师工作的价值视野不能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福祉上,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狭隘的专业主义视野,而应该有更为宽广的历史和社会视野,能够站在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在此意义上,教师对传统的了解,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面临困难和挑战的认识,是教师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此意义上,未来的教师教育——从职前教育到职后培训——该是重视并补齐教师的社会素养这块短板的时候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