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顾明远:我对教育的四个观点

来源:《上海教育》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8/8/7 11:16:54  加入收藏

顾明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学生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 的开创者之一,顾明远从1986 年开始,花了12 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又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近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更是受到教育界的诸多好评。

作为教育专家,顾明远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您反复提倡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顾明远:我一共有四句话,前面两条我说得比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

首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是我的原创,很多人也在说,我之所以反复宣传,是希望强调“爱”这个概念。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

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了这样一个定义,很多问题就可以看得清楚。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你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爱对照定义来看,和我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

类似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那是溺爱——所以我理解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我觉得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第二句话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句话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业负担重,我觉得这个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感觉不堪重负。

相对照一些国外优质学校,他们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自己喜欢、愿意学习,课程由自己选择;而我们是被动地学习,这是最大的不同。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己不愿意学习,光靠强迫是成不了才的。

所以减负除了减少课业负担外,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教育不是培养做题的机器,不能没有时间思考,学生需要参加有益的活动,所以减负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发展个性。

第三句话是“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教师无意中伤人的一句话,学生也会记住一辈子。

第四句话是“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我认为,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

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