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8/4/21 9:38:44 加入收藏
除此,还有教育的亲和力。亲和力是学生对教师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亲近感、和谐感、趋同感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提升教育的亲和力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只有教师跟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升亲和力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以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要真正面对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着力回答问题,从而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2)在教育方法上,既要遵循科学原则,又应该重视精神交流跟心灵的融合,让学生便于掌握、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要重视传统载体的运用,又要注重利用新兴的媒体,搭建起开放性的、时代性的、互动性的平台。
(3)在教育过程上,既要重视认知,又要重视体验,如志愿者活动、研学旅行等,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动、受到启迪,并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4)在教育者上,既要理解、尊重、接纳学生,又要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通过提高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
所以,教育的亲和力很大的程度上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是以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
(三)学习方式更加多元
第三个是学习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9月份发表了题为《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的工作文件,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问题,课程是学校全部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目标正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这个报告提出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大概包括这六个方面,强调培养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整体综合、强调多样包容、强调数字化、强调科学评估。实际上,目前的课程改革也正朝着这个趋势推进。培养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的教育趋势,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人民的迫切需求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新的动力。这引起了课程的一些调整,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过程成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过程。学习内容将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相互协调;传统科学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相互协调;教与育相互协调。
第二个是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的结构转变需要增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不是指让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让学生的素养相对平衡而非片面发展,即全面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来的。主要谈以下三点:
一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指一个学科要尽可能联系其他方面的知识。譬如,我本人是教化学的,但在教化学的时候,我要尽可能联系到历史知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生物知识、地理知识等。因为现实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用单一学科知识能够解释或者解决的,所以强调一个学科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
二要设置综合课程,我国现在主要是借鉴问题教学、STEAM教学创客教育、项目教学、现象教学等综合课程,在地方课程和选修课程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有的国家,比如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已经确定到2020年全部取消单科课程,改成综合课程,他们认为单科课程是工业时代,是200年前所确定的课程体系,完全不符合现在时代的需要,正在进行综合课程的实验。我国的一些学校也在进行综合课程实验,比如西安高新的国际学校已经编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每一个年级的STEAM教材,是综合课程教材,是从问题出发的教材。
三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各种课题的调研报告等等内容。实际上是指课程结构要综合性地发展,跨学科更容易创新,因为局限在一个学科很难创新,往往是通过借鉴其他学科提供的经验而引发的创新。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来的,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个调整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最满意的一件事情就是问同学们还有问题没有,同学们说没有了。但实际上,教学最满意的结果应该是老师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问同学们还有问题没有,同学们会举手提出很多新的问题,提出很多新的思考,这才是教学目的。因为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会进行思考、会质疑、会提出并思考新问题的学生。同时,学生有着更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结成学习共同体。总之,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多样,更加开放。
最后一个调整是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四)学校形态更加开放
第四个是学校形态更加开放,未来的学校形态应该更加开放,学校的布局、教室的格局、校园的环境应该更加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学校要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因而布局、格局、环境也应该有所变化,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人工智能设施将用于教学,学校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学校的空间应该更加开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的围墙被打破,逐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场所更加多元;学习的时间也更加开放,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可能会被打破,学习时间更加自主;学习者更加开放,可能会打破学籍和年纪的限制,朝着终生学习的方向前进。目前STEAM教育、创客空间和项目学习法等都是比较流行的学校形态。
STEAM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个是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从现实实践当中发现问题;
第二个强调育人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第三个强调参与的开放性,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学校、社区和全球企业之间都联系起来;
第四个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注意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发明家或者科学家的基础,而不是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从而获得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最终使得学习者发展STEAM素养,并有能力在新经济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