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丽云: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张瑶 已有0人评论  2018/4/11 14:38:01  加入收藏

导读:“阅读力”与“写作力”是奠定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它们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思考。外滩教育一直倡导这两项能力,并持续报道和推广国内外语文名师教育理念。此次,外滩君采访到台湾超级语文名师陈丽云老师,同时也是港澳台等地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她不仅对语文教材深有研究,更有29年一线授课经验。走遍两岸三地的语文课堂,她发现,孩子读再多也不会写,最根本原因就是阅读力无法真正有效转化为写作力。

针对全球15岁青少年,由亚太经合组织(0ECD)每三年公布一次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历来关注阅读素养。上海作为试点代表中国参加测试时,曾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夺得全球第一,一度让我们陷入一片欢腾。 

事实是,虽然上海的PISA成绩很高,但阅读兴趣指数非常低,可能20%都不到。

针对让我们国人有点沾沾自喜的PISA成绩,陈丽云一针见血指出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问题。 

陈丽云是台湾康轩版语文教科书编委会主任委员暨编写委员(康轩版教材是台湾地区使用最为普遍的教材之一);

她是香港培生朗文出版社语文编写作家,撰写香港与澳门的语文课本;

她还是台北教育大学讲师;台北市图书馆、台湾艺术大学等儿童写作班总策划……

语文教学硕士出身的陈丽云,常年辗转于港澳台三地,推广读写教育,培训一线语文老师,每年受邀巡回演讲、公开课与师训工作坊上百场。

她也是各大报纸杂志专栏教育作家,已出版著作有《写作好好玩》、《写作有妙招 阅读一把罩》、《阅读有妙招 教学马上好》、《我会写日记》、《目标写作教学宝典》等20余本。身兼数职的她,29年来仍坚持在一线,在台湾的一所国小当阅读老师。 

只有在一线,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陈老师深知这个理。因为足迹遍及两岸三地与新加坡,陈丽云老师对华语世界语文读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 

阅读成绩高,阅读兴趣低,这说明什么?或许我们的孩子又陷入了应试怪圈。缺乏兴趣,几乎成了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那在读写教育中,孩子兴趣不大,到底是因为什么? 

因为缺乏了一座桥梁,那座连通阅读力和写作力的桥梁。

陈丽云总结道。 

这座桥梁的缺失,正是目前两岸三地语文教学中,遇见最大的问题。陈丽云指出,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还需要很多道程序。如: 

从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到阅读学习(Readingto Learn);

从读“多”到读“懂”:阅读有三个层级;

从阅读力到写作力;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以“写作”为导向的阅读;

写作力有四个层级;

……

那么,如何真正有效搭建起这座桥梁,让孩子的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 

1.“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通常来说,语文教材有两种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关乎精神与情感,比如上完一节语文课,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爱”,激发出此类情感。

那何为工具性?就是要在语文课上,落实“语用”——语文是拿来实用的,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学习传情达意并能实际运用的工具。 

陈丽云从自己的教材编写经验来看,一些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那一定是因为它承担了“增加孩子对母语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所有的语文教材也都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但陈丽云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人文情感的教学,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老师千万不要耕了别人的田”,陈丽云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各地讲学时,陈丽云旁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她发现,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别的课,从而耕了别人的田。 

比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说明文,很多老师就把它上成科普课,太重于内容的讲解、大量补充科学内容知识。

但是,在陈丽云看来,如何有次序、有方法、有程序性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比如,举例说明、详略得当和用词准确,才是语文课该教出来的,也就是教出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表达,落实语用,抵达语文课的本质。 

“这文章作者是怎么编排结构的?又是怎么写出来的?”除了内容上的情感之外,还要教出形式,形式就是教出写法,“工具性”这三个字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很多老师教完一篇课文,都会进行主旨上的升华——“我们要爱自己的家乡”、“珍惜家人”等,可是老师没有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孩子这两种情感是如何被表达出来,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表达。

毋庸置疑,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及能够传情达意。那么,如果孩子没有学会表达的方法,他们又如何传情达意呢? 

“在我看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陈丽云在她《写作有妙招,阅读一把罩》一书同样强调了她的“语用”观:

语文是个工具学科,通过文本不仅可以学到人文性,又可以学习语文表达的工具性。但最重要的是,应该还是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为了应试与写作业而已。

那么,当把语文当成一门工具性学科时,如何教阅读,再从阅读教出写作力,那就成为环环相扣的事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