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李一诺 已有0人评论 2017/12/27 10:32:07 加入收藏
在国外,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都有大量的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当中,政府管得太多就会导致活力缺失。在中国,真正想做创新的人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也需要在政策与创新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土做了快两年,其实很困难,我经常会问自己,这是何苦呢?如何能够真正发挥社会的作用,让政府也不这么累,制定好的规则,真正让社会的活力得以激发,可能是一条需要探索的道路。
二、我们能做什么?
光吐槽是没有用的,我们能做什么?需要从教育实践开始推动改变。中国教育的核心挑战是“焦虑驱动”和“体系封闭”。焦虑驱动是由于教育市场一直弥漫着焦虑和恐惧的氛围,而家长因为“路径依赖”把教育视为工具,体系内的教师充满着普遍的职业倦怠感,体制外的社会精英都是批评家和逃离者。最终是教育生态的问题。
我们做的事情是希望能够聚集更多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生态的改变,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在创新的体系中,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同时,在社区中集聚社会资源和意愿,创造改变、助力教育公平。所以我们希望做的是一场围绕教育的社会创新。
谈到学习的目的,如果从学生画像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培养内心充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的创造者。我曾经说过,一土正在做的是探寻教育的水下冰山。冰山最上面是知识和技能,这是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下面看不见的东西,包括一个人的品格力量、和最终的自我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对于教育进行评估?对于一个教育机构而言,其商业规律很简单,比如说告诉你可测的东西——题会做了、考试成绩上去了——就可以收钱了,但这和培养人相差甚远。在一土的课程体系中,我们也做了这样的一个融合。我们有核心的学科技能,但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试图实现跨学科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当中,达到学科目标,同时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
品格养成可以嵌在任何一门课中,不一定是单独的品德课。在我们的课堂中,如何用所学知识、通过团队协作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是无处不在的。围绕一土“根植中国、拥抱世界”的办学理念,我们重在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公民,这里不仅仅是培养“英文好”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用开放、平等和包容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全貌,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未来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力地发声。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