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关于班级的多维逻辑分析及其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李娜 已有0人评论  2017/12/7 17:51:02  加入收藏

(二)班级的本质属性:教育性组织

从历史发展逻辑和国际比较逻辑看,我国班级受苏联的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因此班级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存在,更是为了教育学生而存在,为了形成集体而存在。从实践归纳逻辑看,我国独有的班主任制强化了班级这一学校基层组织的作用,使班级成为学校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了这一基层组织复杂的功能。

因此,在关于班级属性的理论坐标系内,文章认为,我国班级的属性是一个组织而不是初级群体、集群。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教育性组织,一个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性组织。实践中也有极个别班级在组建之初还处于“集群”的状态,但这是极少数,是一个发展过程。班级中学生自发交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有正面作用,有时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应该从将班级视为教育性组织的视角对班级建设予以指导。至于将班级视为“共同体”也不妥当,一是因为这一理论正在发展中,是否成熟到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有待验证;二是因为共同体与组织、初级群体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总之,教育性组织是班级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意味着笔者在理论坐标系(见图2)中的位置是X0,而是以这一理论坐标系为班级建设的理论指引,一方面共同体可以作为班级组织发展的高阶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即使将班级视为组织也不能忽视初级群体的优势和对班级建设的意义,否则就容易如谢维和教授所言,走向管理主义的误区。

四、我国班级独特属性与功能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班级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性组织,作为教育性组织,班级的核心功能是整体育人,各种外延功能既是教育实践对班级的需求,也是实现整体育人功能的不同载体。为了确保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真正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我国班级制的内涵包括了班级授课制、相对固定的编班方式以及班主任制。我国班级的这一独特属性与功能以及为了确保这一属性与功能得以实现而采取的班级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探索,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对走班制改革有如下启示。

(一)预防走班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

1.谨防教学班用教学功能替代班级的教育性底色

实践中的走班制改革主要是基于优化班级教学功能的考量,但对其他功能以及班级的核心功能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呢?走班制改革依据其变革的彻底程度,可能仅涉及班级编制方式的变革,也可能同时涉及多种班级构成要素的变革。而班级授课方式、班级编制方案以及班主任制三个要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共同决定了班级的属性与功能。实践中如果仅对班级教学功能进行变革,或仅改变班级原来的固定编制方案,而忽视了对班级核心功能的影响和其他班级构成要素的配套变革,那么变革的结果可能会顾此失彼,甚至改变班级教育性本质属性和整体育人的核心功能,学校的育人使命也会失去最基层的载体。这一理念得到了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的认可。一位中小学管理者告诉笔者:“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育如果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一认识在走班制改革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它提醒我们反思学校教学的这项核心业务,如果不以整体育人为目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谨慎取消原有班级编制,预防集体生活缺失载体等新问题出现

随着教学班在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上的优势不断彰显,原来班级在整体育人上的优势也会成为教学班不能回避的缺点,这在实践中已经初现端倪。很多已经实行走班制改革的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卫生、学生管理、大型活动的组织、学困生扎堆的负面影响以及家校联系的纽带中断等一系列问题。除了管理的问题,我国班级的独特属性与功能受苏联的集体主义教育影响深远,学生需要在班级中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需要有稳定的同伴交往,需要情感上的群体归属……学生的归属感是如何建立的呢?它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生活来形成一种稳定、持久、全面而深入的人际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产生归属与爱的被满足感。在原有固定班级的组织基础上,这是可能的,但是在教学班内,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点状的互动,而非有组织、有计划的,交往时间也是相对短暂的,那种在三年中学生活才能形成的深厚同学情在一个学期的交往中很难形成。因此,走班制改革过程中应切忌搞一刀切,而要鼓励学校探索适合本校的改革方式。

(二)把握走班制改革的变革重点与趋势

走班制改革已经成为趋势,但它改变的只是行政班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培养学生时不再需要整体育人。走班制改革在优化班级教学功能的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变革来确保学校、班级的教育性和整体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1.管理方式变革: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走班制改革后,班级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和学生交往功能何以为继?不再有行政班的学生如何管理?德育活动如何开展?怎样保证班级、学校是教育性组织而不仅是一个教学组织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生培养理念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每年都会突破100个,全校4500名学生,100%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十一学校学生学分管理办法”将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每位学生在校三年均要参加或主持一个社团的工作,获得相应学分才能评优。学生也在选择、参与社团工作的过程中确立了职业志趣,学会了自我管理。总之,民主的手段是达到民主目标的唯一途径。走班制改革凸显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要在全部的学校生活中得以体现。这也是所有走班制改革学校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唯有如此,班级原来承担的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学生交往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班级、学校才能继续是一个教育性组织而不仅仅是教学组织。

2.班主任角色变革:从管理者走向教育者

班主任制是实现我国班级独特属性和功能的重要载体,在走班制兴起的背景下,传统行政班的班主任角色必然要发生变革。班主任角色如何变革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不需要班主任?我们需要班主任做什么?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核心人物,班主任角色被赋予诸多隐喻,如家长、保姆、生活导师、精神向导、引领者等。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有学者甚至认为班主任制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制度的一大贡献。可见,班主任制如何变革影响深远。在原来行政班的制度下,班主任对发挥班级的核心功能与外延功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走班制改革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班主任,而是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地位、更多的人来担任班主任的角色。为此,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大附中在走班制改革的同时都配套进行了导师改革。因此,配合走班制改革的班主任制改革是确保改革实效,真正发挥学校、班级整体育人核心功能的重点抓手之一。

3.班级空间与班级授课方式变革:不断优化教学功能

走班制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确保教学班不失去教育底色的同时,应该最大化地达到改革目标,优化班级的教学功能。为此,可以对班级空间与班级授课方式进行变革。一方面,走班之后学生不再固定于一个教室,这时候的教室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室就像是士兵的营房、驻地,仅仅是为教和学提供了一个场地。走班制改革下应凸显教室服务于学科教学的功能。北京市十一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将教室变为功能教室甚至学科博物馆。在这样的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教育资源:图书、实验设备、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等。例如,在生物教室里可以看到行走的小兔子,历史教室里有出土的古文物,这样的教室成了真正的教和学的空间。另一方面,走班后如何让每个教学班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是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位一线的物理教师提道:“A班学生怕吃不饱,我还可以多用探究性学习,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B班不学的学生扎堆,在组织教学时很有难度,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脑筋能动起来,笔能动起来,是我一直思考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位教师的疑问代表了走班制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点:改革授课方式。

综上,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国际比较逻辑和实践归纳逻辑的分析,发现了我国班级独特而复杂的功能;通过学理演绎逻辑的分析,明确了我国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的独特属性以及班级的重要教育意义。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走班制背景下如何扬教学班之长、补教学班之短,如何实现整体育人目标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