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关于班级的多维逻辑分析及其对走班制改革的启示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李娜 已有0人评论  2017/12/7 17:51:02  加入收藏

(一)实践中承担多元功能的班级

作为业务组织承担教学功能的班级

班级承担的原初功能就是教学。班级是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存在的最初目标和意义就是提高教学的效率。更准确、更迅速、更经济地传递知识是人们对班级功能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承担教学功能的班级中成员互动的最重要内容。评价一个班级时,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通常有学习委员—科代表—小组长或者小组合作这类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呈现出业务组织的属性。 

1.作为科层组织承担管理功能的班级

班级还承担着管理功能。这体现在班级内部管理和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班级授课方式天然地比个别教学方式担负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规模的未成年人聚集在一起,必然需要成人给予适当的管理或者学生自我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不可避免地要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诉求。在管理功能的诉求下,服从管理、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是班级对其成员最重要的互动规则要求,纪律也是评价班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通常有班长—委员—小组长的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表现为科层组织的属性。 

2.作为德育组织承担德育功能的班级

我国的班级制还包含一项特殊的制度:班主任制。这一制度的存在是因为我国的班级还肩负着一项特殊功能:德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班级是学生除了家庭外生活最多的地方,班主任是学生除了家长外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因此班级被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被视为德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参与有意义的班级生活、遵循各项德育制度规定是班级对成员互动方式的主要要求。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形成了全面而细致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班级评价的重要依据。为了落实德育工作,通常要依靠团支书—团委的团组织结构。这时的班级表现为我国特有的德育组织的特性。 

3.作为初级群体承担交往功能的班级

组织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的方式是外界对班级的客观需求,但生活于班级中的学生也有着自己的主观诉求,这就是班级的第四项重要功能:交往功能。当然,交往也发生于教学、管理、德育等范畴内,但是在这些范畴,学生的交往受既定目标与规则的影响,互动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将这种有限的班级生活称为结构化的班级生活,那么形塑学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非结构化的班级生活。学校面临的是一群心性尚未成熟的学生,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更胜过成人。班级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甚至有学者认为,学生在班级的社会交往中建构自己,学会群体生存,学会利用外在媒介表达自己、建构自己成为未来班级的首要任务。情感联结是学生对班级交往功能的主要需求,自发的、随意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要求的互动是班级中成员的主要互动内容。学生在交往中会出现各种非正式群体,然而实践中的班级评价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时候的班级表现出初级群体的属性。

(二)班级核心功能的重新建构:整体育人

从学校场域中的班级实践来看,班级功能至少可以被解构为四个方面:教学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以及交往功能。在每一项功能的诉求下,班级对其成员的互动内容与规则有不同的限定,并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而这些不同功能对班级的诉求是各自独立甚至相悖的。简单说来,教学指向成绩、管理指向秩序、德育指向社会、交往指向情感。如何满足这些不同功能的诉求?这些不同功能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对这些功能进行排序、取舍乃至整合?是否存在一个核心功能来协调这些割裂的功能的关系?其实,从最初的提高教学效率,到后来班主任制出现的德育诉求,班级功能复杂化了,但其核心功能也逐渐浮现,那就是整体育人。教学功能、管理功能、德育功能和交往功能都是班级的外延功能,这些外延功能追求的成绩、有序、道德、情感等目标,如果脱离了整体育人的目标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整体育人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育人,首先不是育班。这对我国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可否认集体的教育价值,但不能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用班集体的各项荣誉替代、掩盖个人对班级生活的真实需求。其次,育人不仅仅是育德或者育智、育强项,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再次,育人不是管人。要改变班级管理的性质,将事务处理转变为教育交往。最后,育人不仅是育当下的人,更是育未来的人。班级要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肖艳丽老师的班级工作追求就是“致力于开发班级的教育价值,在班级生活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使学生成为拥有内在生命尊严,有正确价值追求的人”。在肖艳丽老师眼里,管理、德育、教学的目的都是开发班级的教育价值,并最终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达到整体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理论演绎逻辑的班级本质属性研究:班级到底是什么

行文至此,不难看到一个从班级授课制到班级制再到班集体、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多维视野中的班级。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已经发生,未来将走向何处?还需要考察理论对班级本质属性的讨论。

(一)班级属性的理论坐标系构建

关于班级的概念,教育社会学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帕森斯为代表,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另一种是以华勒为代表,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著名的教育研究者们也曾对这一问题作出辩论。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是社会组织而不是社会群体,而且班级是一种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的特殊社会组织。班级的“自功能性”意味着,班级的存在不是为了实现某些外向功能(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等),班级自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半自治性则是就班级的运行机制而言,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要受成年人——教师的管理,但同时成年人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管理自己。谢维和教授认为,班级是初级群体而不是社会组织,“把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并按照社会组织的要求设计和实施各种班级活动,容易导致班级教学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还有学者避开社会组织与初级群体的争论,将班级称之为共同体。例如,有学者认为:“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和管理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也有学者认为:“班集体乃是一个以儿童与青少年为主体的具有崇高社会目标、以亲社会的共同活动为中介、以民主平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并促进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高度凝聚力的共同体。”于是“共同体”概念开始进入学者视野。

关于班级属性、班级是什么的理论界的讨论,基本上划定了关于班级属性的这样一种理论坐标系(见图2)。

一些学者认为班级是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坐标位置为X0;另一些则认为班级是初级群体,其坐标位置为Y0;还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将班级视为共同体,坐标位置为Z0。谁的观点是正确的,班级属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些理论争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为每一个班级都是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的、具象的班级,这些具象的班级可能呈现初级群体的形态,也可能呈现社会组织的形态,甚至可能发展为学习共同体。具象的班级样态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关于班级属性的争论就是没有意义的,正如一位北京市特级“紫禁杯”班主任的认识那样,关于班级属性的学理讨论的意义在于,无论你是认同某个学派,还是自创学派,必须明确自己在理论体系中的坐标点,并以此指导实践工作。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