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来源:《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 丁学良 已有0人评论  2017/11/19 20:32:11  加入收藏

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精神的第二点,它学生的来源必须尽可能的广泛和多样化,不能只有一个标准来筛选学生。现在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是来自好多个国家的。所谓高手云集就是这么来的。

一流大学普遍精神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它里面进行的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普遍主义的,是世界主义的。比如说,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地方资源还不够,为什么要研究古代的问题,现在的问题都还没弄清楚,地面的问题都还没弄清楚,为什么要研究天上的问题呀,是不是?我们这个村,这个省的演化还没搞清楚,为什么要研究宇宙的演化啊,是不是浪费钱呀。我们在西方念书的时候也经常听到那些国家有人在讨论和辩论,说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问题,象黑人问题呀,种族问题,收入问题,单身妈妈问题,爱滋病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得很好,钱都不够,为什么还要去研究什么东亚,中东什么的,研究古希腊吧,还马马乎乎是我们的源头,那为什么要研究古埃及,甚至还研究其他一些很小的很古老的国家,还有什么中国的墓碑,做什么呀,钱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而世界一流大学说,我们的标准不是马上能不能用,也不是认为有没有用,而是在世界上,有哪些领域是非常有趣的,有人愿意去探讨那个奥妙,我们都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可能性,换句话说,你怎么知道,在今天探讨的这些领域,在以后没有其他的含义呢。所以,教员的来源,学生的来源,社科的研究力量,都应该是普遍主义的和世界主义的,这才体现了大学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精神实质。这一点,在当代,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在人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智慧资源这些方面,都在世界方面流动,如果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在世界的规模上,在世界的尺度上统一竞争,否则,象在高速公路上,很快就从快车道退到慢车道,然后从慢车道下去,下去以后想再上来就难了。因此,一个大学在全球化时代里,产业的竞争,公司的竞争,雇员的竞争,政府效率的竞争,一个国家制度体制包括司法这些的竞争,都越来越变成是跨国的竞争,和一种跨国的现象。这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第一流的大学提供这些方面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的来源的话,那这样的国家只能在世界分工上处于下等或者中下等位置,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结论部分:大学的兴衰  

我最后要做一个简短的结论。大概还有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结论的题目是: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回顾过去的一千年,从公元1000年到现在,可以看出来,哪里有了第一流的大学兴起,不用多长时间,这个大学所坐落的国家就会变成这个世界上的一流国家。当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学兴起的地方的时候,很快,意大利成了文艺复兴的基地。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当13、14世纪,大学在英国兴办起来,有了牛津和剑桥以后,英国很快有了工业革命,有了代议制。到了19世纪,当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德国很快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全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当欧洲老大学的理念传到了美国,美国办起了几所,办起哈佛、耶鲁、麻省等几所大学以后,然后美国又成为整个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经济中心。所以,杰弗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也当过美国总统,他拒绝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自己的美国总统的头衔,他在墓碑上刻上了一个头衔,他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倡议者。大学的兴起带来大国的兴起,这不仅仅是个西方现象,它是个世界现象。看看我们周边,在很多年前,在亚洲,最著名的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东京大学怎么兴办的?是明治维新的产物。中国的大学,现代大学起源于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怎么起来的?维新变法的产物。北大的创办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想从正面回答西方挑战的一个标记,别忘记蔡元培先生就是从德国回来的。他是洪堡忠实的信徒。他既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带回中国的就是那个理念“一流大学必须是研究型的大学”。所以,我的观察是,我的体会是,一个普通的大国,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比较好的大学,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相当好的大学来训练人才,一个伟大的大国必须有伟大的大学,因为你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起领先作用。领先大学靠什么,必须要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硬的实力,一个是软的实力。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力量才是最好的力量,软的力量:知识、观念、心态、态度、信息。硬的实力,象技术等创造有形财富的那些工艺过程,主要的要从伟大的大学里产生,因为伟大的大学对知识的创新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英语中有个概念是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可持续的学术创新,也就是说,创造一次新并不是太难,难的是持续的,因为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次的发明,都可能成为保守的来源,难的是从来不被自己过去的创新所束缚,始终面向未来。熊彼得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称之为“破坏性的创造”,大学正是为这种破坏性的创造提供源头的地方。破坏是指对已经过时的,没有用的,低效的,造成浪费的,污染环境的,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破坏,公司的组织形式、管理技术等等这些形式,包括工艺方面的。在社会领域内要想前进,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它的成果,都有赖于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创新。

香港中文大学的副校长金耀基先生,一生献身于大学的高等教育,他本人的中文基础很好,又在美国留学,在英国留学,对大学有很多的切身的体验。我很欣赏他的一句评论,他说,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海外华人里就有一种说法,说在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他说,二十一世纪,要想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必须要有好多所一流大学,否则那仅仅是一个梦。他的话我非常非常的赞同,所以,诸位,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近代的一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要加上一句:愚昧也是力量。一个国家越是对外封闭,一个大学,一个公司越是对外封闭,道理是一样的,那么愚昧就越是有力量。如果一个大学,一个公司,一个国家越是对外开放,知识就越是有力量。中国政府已经很明智地决定要进入世界体系,不是在体系外了,是要进去,加入WTO是个迟早的问题,即使是在和美国打交道,在对外贸易、最惠国等这些方面,还会有一些波折,但中国进入世界体系中间,这是个大事。面对这个大事,我们已经不可能付出象文化大革命一样使愚昧成为力量的成本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付不起这个成本了。所以,要看二十一世纪究竟是谁的天下,是谁的世纪,不要看别的,就看看那个国家,看看它的大学,是什么样的数字,我坚定不移的相信这点。

作者:丁学良,天益网学术委员。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