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 丁学良 已有0人评论 2017/11/19 20:32:11 加入收藏
回顾这三个阶段理念的发展,这是性质方面的演进,我们再看一看在量的方面的扩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面,大学的扩张成为一种世界规模的现象,而这种扩张,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在本世纪上半叶,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不要说在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在大部分的工业化国家,欧洲国家,能上大学还被认为是少数人的优越的机会。但是二战以后,让青年人,尽可能多的青年人能够到大学里接受至少本科生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必须的条件了。换句话说,以前被认为是精英才可以享受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大众的东西。在1950年左右的时候,全世界正规的,四年以上的大学只有3500所左右,在校的学生大约有660万人。到了2000年左右,全世界四年制以上的大学已经到了3万所左右,在校学生达到了8000万左右。而这个趋势现在是一步一步变的越来越快。当大学数量有了这样快速地扩张以后,就为大学的分层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我们知道,这个就象公司一样。如果这个国家,如果这个市场,只有一家两家公司,你很难评出彼此,当这个行业有了很多公司的时候,竞争就出现了,分层就出现了,分工就出现了,这种专业化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的。所以当全世界大学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学的角色也开始分化了。换句话说,全世界3万多所高等院校里面,能够集三种大学理念于一身的大学是少数的,这种少数的大学就被称为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ies,研究型大学,它是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和出发点的。
第二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标准
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在不同的评鉴机构里,应用的标准在细节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里,比如英国和美国,它们都是英语国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但是你看它们的评鉴标准,比如说,2000年刚刚发表的英国的评鉴标准,在times,关于英国好大学的评鉴标准上去看一看,和美国的标准也不是完全一致。如果我们把时间这个参量考虑进去,在过去,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对大学进行评鉴,英文里是assertment,这个评鉴标准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有这些差异和变化,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来,我们至少可以把一个评价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从技术上归纳为九类,九个标准,这九个标准之间既有差异,也有些地方是交叉的。限于时间关系,我把九个标准都提到,但把其中在我看来最核心的那几个标准做比较强势的介绍。
这个九项标准中的第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标准,至少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首先是大学教员的素质。教员的英文FECTY,它是一个集合名称,它包括在这个大学里面任教的,从最年轻的的教学人员到最资深的教学人员,但是不包括行政人员,不包括大学里的服务人员,比如说,不包括大学图书馆的人员等,那是属于STAFF,这是有区别的。这个标准中有的是非常硬的,有的不是那么精确,但是是可以把握的。那些硬的标准,比如说,现在在发达国家里面,你要进入研究型大学任教,即使你是资历最浅的教员,也要具备博士学位。象这样的标准,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前,还不是很普遍的,但现在基本上已经普及下来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知识的积累,太复杂了,你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他认为你的素质很难把握,而且会引起一些争议,牵扯到开后门啊,特殊照顾什么的。我还记得,在我刚进哈佛念书的时候,他们跟我讲的,说有位非常有名的教英国文学的教授,说这个人从来没得过博士学位,有一次在大学里公开招聘,他去应聘,一进门,问他是什么学历,他说,我的最高学历是大学的学士,说那不行,你应该读一个博士。他就讲,我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大学的博士的水平,那个时候是五、六十年代,所以他被破格录取为大学的教授,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难发现了,就是因为当有足够多的人来申请非常有限的位置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运行的标准,否则拿不出运行的统一意见来。
教员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两点上,即对于研究型的大学来讲是这样的:第一点是体现在录取教员的程序,是非常繁复的,一所非常好的研究型大学,如果现在空了一个职位,临时的位置,比如有的教授可能休假,有的教授可能退休,有的教授可能到别的地方做一些研究,那么这个位置可能一年半年空着,要找一个人来暂时代课,象这种情况,它的标准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对于那种要雇佣长期的固定的教员,程序是非常复杂的,我参加过这样的委员会,有一些了解。我现在还在这样的委员会里。这样的委员会通常叫“search committee”,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不是守株待兔,是寻找,要在给定的条件下寻找最合适的人,到处找。第一步,这个学校必须要在两家以上的、公开发行的英文的报纸和刊物上,要公布招聘信息。没有这点是不算的。公开的标准是至少两家,当然越多越好,上网。第二,必须要明确地在公开的招聘广告上讲明标准和申请报名的截止期。第三,寻找的招聘委员会必须是独立的。所谓独立的,就是说这个委员会里不应该有系主任,或者说是学院的院长和你大学校长,他们是另外的。这个委员会基本上是由本校、本系的比较资深的教授来担任,并且行政人员不得入选。这个委员会必须要对从它成立开始的一切会议、讨论的东西留有记录存根,以便需要时查询。
收到多少申请报名以后,就开始删选,一层一层的删选,可能只有一个位置,而可能收到了全国300个申请书。经过了第一轮删选,在300份中选出50份比较好的,这50份叫做long shortlist,是一个比较长的候选人的名单,然后再进一步仔细的看这50个人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得到的学术奖励等等,以后,要在这中间选出20个,这20个要请到学校里来,还要付他们的往返飞机票,旅馆票,请他到你的学校里来,做公开的学术演讲。换句话讲,就是要在做媳妇以前先要见公婆。这个叫shortlist,在这个20个人或者15个人的相对短的名单中间,最后决赛出来可能是3个左右的成功名单,然后把这3个人的长短处做一个综合的比较,在寻找委员会里进行无记名投票以后,把你所有的意见都签署以后,递交给系主任过目,系主任再附上自己的意见,系主任可以同意,可以反对,可以部分的同意,也可以部分的反对。然后把寻找委员会的意见和系主任的意见统一递交到学院一级,然后再由学院的search committee过目一下。看看中间有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违规操作,还有哪些信息不完备,能不能补上来。寻找委员会再附上他们总部的意见,然后院长提供一份独立的意见,然后再进到大学一级。大学有自己独立的search committee,他们再从头看一遍。在最后决定以前,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叫做external review,外部评介,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是本校的学术领导人在评,可能有偏差,也可能舞弊,必须有外部评介人。外部评介人数取决于所招的人的地位,如果是招刚刚毕业的博士学位的人,也就是说最低档的人的话,外部的评介有五位以上就够了。但是如果要招副教授以上这种资深的学术人员的话,在英国制度下叫sinial lector,就是高级讲师,要有至少七名,而且这七名绝对不能是本校的,最好是来自多个国家的。即你的所有的东西送出去,你不知道送给了谁,但是对方知道你是谁,换句话说,你等于是站在X光前被人家通体检查。这个外部的评介,七个或者五个人的意见来了以后,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他们跟申请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然后才能把这一层一层的内部外部的评介标准送到大学一级。这是程序。在这个程序当中的任何一道,要是有严重的不规范行为,那么这个事情就会非常麻烦,最后都有可能牵扯到法律纠纷。在这个程序过程中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要看你的教学,要看你在大学里的、在委员会里的服务。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看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是在研究型的大学,你就是一流的教师。至于你得过多少次大学奖,这在一般的大学里是可以作为一项评价标准的。但是在研究型的大学里,它强调的是你的研究成果。那么你的研究体现在什么地方?要体现在国际上大家比较公认的那些学术刊物上、比较公认的学术出版社里,你有什么样的论文和学术著作发表。这是量的衡量。除此以外,还要看一看,你如果有了专著的话,还要提供几份独立的书评,要发表过的书评,没有发表过的书评不算数。只有这样的程序后,才被认为,能把不规范的行为,把判断上的误差尽可能的降低,但永远不可能降低到零。但尽可能的降低了。
在九项标准中,我特别讲到了这一点。就是因为在西方研究型大学里,他们什么东西都可能失去,但如果失去了一流的教授,就完了。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没有一流的教授,什么都得不到。教授是大学的理想,就体现在这里。
第二项标准,是在研究型大学里,要看学生的素质。当然,中国人知道,要看考试成绩。但同时要看你潜在的能力,是不是具有未来发展的前景,再看看你动手能力,什么钢琴啊,体育啊,再看看你社区的服务,看你有没有对社会的关怀,对残疾人、老年人,对环保等这些方面。多方面表现你的东西越多,越有利于你进最好的大学。即便是你考试成绩不是最好。
第三点,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是看课程,常规课程提供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它不是专科学院,它必须要能够在很广阔的领域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余地。用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表上的开场白最能体现这种精神。它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把自己称为大学,除非它们能够为学生选修任何一个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提供非常充分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一看我们从50年代到90年代国内大学,你看看名字就知道那不叫大学,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指责这些学校的领导,因为这是个历史留下的东西。你看,中国林业大学,呵,这在国外连农学院的一个系都不是。中国邮电大学,这在国外的话,连工学院的一个系都算不上。还有象公路交通大学,研究交通只是工学院的一个系,但是研究交通,还不研究天上的交通,不研究水上的交通,不研究管道交通,只研究公路交通,大概是相当于工学院里面的一个系的一门课,也叫大学。假如大学的名字代表了大学的话,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有人会争辩,说我们以前是那个,但现在增加了很多很多,那说明你名不副实啊。是不是?大学科目的广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当然,可以说,广度和深度那很容易呀,我们多雇一些教员,教员越多,课程就越多,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这只是一个方面。就说,一个大学能不能提供非常广和深的课程,重要取决于这个大学的教员研究做的怎样。因为可能是一百个教员提供了有一百二十门课程,但要再看看阅读的资料,内容、时间上只有三四门课的东西,大家实际上就是炒来炒去的。那个不行。在国外,是要经常把你的课程表送到外面去评鉴的。一看,在你的课程表上竟然没有在过去十年中研究发表的、比别人发表的更重要的东西,说明你根本就不是啊。那就完了,一下子就露馅了。就是说,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这个学校里教员研究的情况。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