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曾军良 已有0人评论 2017/8/17 14:23:31 加入收藏
五、教师备课时要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方式,精心策划学习流程
备课是教师将已有的积淀变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重新“编码”过程。
教师要牢牢把握“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考虑教得方便、精彩、舒畅,更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教师要抓住“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点。怎样设计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首先,要把教材内容结构化。教师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内在逻辑体系,基于此设计教学环节。其次,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巧妙的情境设置,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要多从学生的兴趣方面设计问题,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再次,要把教材内容操作化。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条件,科学地设计多样化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教师要关注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性别上的特质性,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要有教育机智,不慌不急,必要时可以留到课后处理。最后,要把教材内容最优化。想让学生对课堂始终产生兴趣,不仅仅靠巧妙的问题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学生实际情况等,提炼出教材的精髓,用最恰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协调起来,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已习惯依照参考书备课,这确实是常规的做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每个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等课外信息,学会开放性、创造性地备课,与时俱进,创新前进。
六、教师要充分尊重课堂生成,适时、合理调控课堂,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比例要达到90%以上
新课改倡导在互动中学习,通过课堂展示、辩论,师生的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人人深度参与,获得全面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展示着绚丽多姿的教育之美,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师要敢于摆脱教案的设计。教案只是一种预设,本身并没有约束力,可是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时不由自主地给自己和学生画了一个个“圈圈”,害怕自己一旦跳出这个“圈圈”,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教学局面就难以控制。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案进行灵活调整,也就是“把教的方案向学的预案转变”“把学习流程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行动”。
教师要敢于摆脱原定的思路。上课前,教师对这堂课怎么上已经有了思路,往往会有意无意把学生往自己想好的思路上引导。有时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教师认为已得到了预设答案,就让他们结束发言;对于有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回答,教师已有了提示,左右了学生的思维……由此折射出一个问题,“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至关重要。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牢记以下3个关键词。
不越权。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助学,而不是替学。在备课时,教师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时时以学生的视角思考。课堂上,教师若牢记自己的角色任务,就不会“好心”满堂灌,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耐心倾听、细心引导。教师若记住自己的引导者身份,学生这个课堂主角一定会当得更好。
守底线。如果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教学就不能开始,教师必须警惕学生身处课堂却心在别处的现象。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若主角不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速度再快、表面再热闹,也只能是教师的课堂、部分学生的课堂、“伪学习”的课堂。教师的底线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课堂。
讲科学。我们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走进课堂,因为以己昏昏绝不可能使人昭昭。不要迷信课堂教学一直都是顺畅的,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就很难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快乐。
七、以激励性评价为根本方法,开展及时、多元的评价,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点滴的闪光之处,在课堂上赏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表现自我时不知不觉树立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教与学是师生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双边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鼓励的微笑,使学生领悟到教师对自己的鼓舞和信任,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从而形成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性评价要注意用情、适量、适度、适时,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且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感受自信的力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凸显个性、全面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当学生合作探究时,我们要及时点评,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促使他们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这种评价为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为科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八、把问题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思维训练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及结果的评估者。
问题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尽量了解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其次是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要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由易到难,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是难度适当,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太难的问题学生就会望而生畏。最后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收获。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把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课后继续研讨追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执着。当学生痴迷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会得以提升,创造能力也会得以发展。
九、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种重要思想。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有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会互相信任与欣赏,相互理解与尊重,彼此关爱与激励。有一个好的课堂人文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才会有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才会有保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师生在校园相处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和活动中,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温馨、让活动精彩、让学生向往、让教师幸福、让校园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有好的师生关系,才会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师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伙伴,教与学才能实现互相促进。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人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学生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课程。在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教师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供多样化课程满足他们的需求。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教师若缺少对教育的热爱,即使用再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学,也只是徒具其形;即使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相反,如果教师上课充满激情、关注学生,就会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北京实验学校校长 曾军良)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